9月23日上午,由海洋工程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在浙大舟山校区开幕。400余位国内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学术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心得,探讨海洋(岸)工程研究前沿,分享推介相关领域最新成果。

海洋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邱大洪院士,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曾恒一院士,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欧进萍院士,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陈子辰,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海洋学院院长陈鹰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曾恒一院士主持。
海洋工程学会窦希萍秘书长宣读了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向大会发来的贺信。高兴夫在信中指出,先进的海洋工程、海洋科技是促进海洋重大项目建设、壮大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生态、创新海洋发展方式的基础支撑。本次会议围绕海洋工程、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必将为海洋强国战略和浙江建设海洋强省、国际强港提供有力动能和重要保障,对于加快推进我省“两个高水平”和“四个强省”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陈子辰代表浙江大学致辞,他对院士专家和青年学者们光临舟山校区、参与此次学术盛事表示热烈欢迎。从浙江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讲起,陈子辰回顾了浙大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百廿年来数代浙大人兢兢业业、攻坚克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锐意改革的创新进取精神。

在23日的大会特邀报告中,教授级高工、港珠澳工程建设总指挥林鸣,国际著名海岸动力学专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Peter Nielsen教授,浙大海洋学院陈鹰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滕斌教授等业界专家,围绕“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岸动力学”“海洋观测技术研究与进展”“深水工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等课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陈鹰教授在报告中首先阐明了“观测、监测、探测”的区别,提出“海洋观测技术就是基于相关技术获得时间序列的海洋观测数据”这一概念,并辅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系统展示了浙江大学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开展的海洋观测相关活动及获取的科研成果。作为本届大会的东道主,陈鹰还简要介绍了浙大海洋学院办学基本情况,并祝愿与会专家们在舟山度过愉快的时光。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届会议设“海洋动力、深水和近海工程、海岸工程、河口工程与水沙运动”等四个分会场,今年的会议无论在参会人数还是报告数量上,都创了十八届以来的新高。

据悉,会议还安排了丰富的考察环节,承办方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将组织与会人员考察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海洋工程大型实验设施群、浙江大学海洋科技示范岛摘箬山岛等。
文:梁立 图:刘峥 等
供稿:海洋学院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