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海洋学院赴福建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纪实(四)

发布时间:2014-08-01作者:

7月22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赴福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漳州东山岛对海岸潮间带进行了考察,深入学习了海洋生物、海岸地质、砂砾运动、海岸水流等相关专业知识。

上午八点,实践团队的庞宏娇、黄昱等七名同学,在邸雅楠和叶枫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从东山县出发,行至东山岛金銮湾海岸沙滩。烈日高照,团队成员们行进了近三公里路。穿过护岸林,碧蓝的大海突然展现在面前,炎热与疲乏一扫而光。时间紧迫,欣赏片刻之后邸老师便带领团队成员们前往潮间带进行实地考察。两三个小时里,成员们沿着海岸行走,发现、讨论、求问、解惑,悉数了解着东山岛海岸潮间带的各方情况。

从海洋生物研究出发,邸老师向成员们介绍了东山岛海域以及整个东海的海洋生物种类及其分布情况,同时向成员们展示了野外采集样本中所需的一些工具以及在沙滩上挖掘采样的方法。按捺不住兴奋,成员们迅速分散展开采样工作,采样间隙,还与在海边游玩的小朋友们一起挖掘沙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员们采集了各种贝类、蛤类的壳体,以及潜藏在沙中的沙蟹,被海浪冲上海岸的水母,附着在玻璃瓶上的藤壶等各类海洋生物,邸老师一一辨别并介绍了成员们找寻到的海洋生物的种类、生活习性、分布情况等相关信息,帮助同学们将书本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采样时,同学们也仔细观察了海岸地质、砂砾运动、海岸水流等情况,并结合在海岸动力学、河流泥沙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工程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课所学知识进行了分析。通过挖掘,发现沙滩表层为约十公分厚度的细砂,以下为粗颗粒的砾石;通过观察水流速度和水底沙床形态,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彼此间的作用关系;通过观察确定波浪破碎带,以及波浪破碎的形态,进而初步判断海岸地形。

时间有限,本次考察仅仅算一个初步了解,但正是通过这样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让成员们得以走出课堂,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本次实践团队成员来自我院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海洋地质、物理海洋等各个专业,在东山岛金銮湾这片沙滩上,大家彼此介绍着自身熟悉的不同领域的海洋知识,极大地增强了学科交融以及成员们对海洋学科的兴趣。

漳州东山岛简介

东山岛简称陵岛,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因主岛形似蝴蝶亦称蝶岛。面积217.84平方公里,曾经是福建省第二大岛,中国第六大岛,但因连陆而成为了东山半岛。其地理位置介于厦门市和汕头之间,位于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南端,东濒台湾海峡,西临诏安湾与诏安一水之隔;东南是著名的闽南渔场和粤东渔场交汇处;北经八尺门海堤,同云霄县接壤,其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