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 对话陈鹰:浙大必须在舟山的高新产业上多发挥作用

发布时间:2016-11-02作者:记者 王晓敏

“浙大必须在舟山的高新产业上多发挥作用”

对话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海洋学院院长陈鹰

10月18日起,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海洋学院院长陈鹰教授在舟山校区公开授课,从“地理海洋”“历史海洋”“军事海洋”“经略海洋”“科技海洋”“海洋中国”六个方面,向舟山各界人士和浙大海洋学院师生,全面系统地阐述海洋,宣传海洋知识。

“院长讲座”是浙大海洋学院入驻舟山校区后新开设的海洋公益讲堂,由陈鹰发起并亲自主持。

近日,“新区对话”走进浙大海洋学院,对话陈鹰。他说,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需要社会公众都能真正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积极投身海洋事业。浙大海洋学院和学院全体师生有责任并愿意利用舟山校区的优质资源打造新区建设的文化创意极,助力营造“实现发展新跨越,建设魅力新舟山”的良好氛围。

人物简介

陈鹰

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海洋技术研究领域知名学者,舟山市首位浙江省特级专家。

现任浙大校长助理、海洋学院院长,曾任浙大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洋技术方面的研究。

作为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家,他带领团队参加了深海海底资源勘探、深海技术装备、海底观测网络等技术的研究,两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等殊荣。

他曾经乘坐美国最先进的载人深潜器下潜2500米深海科考,成为我国首位深潜上千米的科学家。

人物印象

初识陈鹰,在朋友的微信朋友圈。

“整整3小时多,陈教授一直站着讲课,中途没有休息,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公开课结束,陈教授多次询问听课的人累不累,还感谢大家来听课。”

博学、有礼、谦逊。见到陈鹰时,印证了小记的内心判断。

陈鹰有点清瘦,忙碌的工作倒是不见疲乏,说话语调温和,思维清晰。学者风范,扑面而来。

上公开课,陈鹰没有讲稿,对着Google Earth(谷歌地球),点到哪说到哪。看似随意,却包含着内在的逻辑,丰富的知识储备惊讶四座。

18年前,陈鹰开始涉足海洋,从事海洋技术装备研发。

为了海洋,他走遍两岸三地近20个海滨城市,先后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4个国家近50个涉海城市学习、交流、考察。

他说,每到一个涉海城市,旅游者可能更多关注风景,而他眼里全是与海洋有关的内容。

8年前,他以一个普通海洋研究者的身份来到舟山,在舟山开辟一方从事海洋科研的热土。

他说,浙大和舟山是有缘分的,我们来了,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对话

做一点让舟山人民更受益的事情

新区对话:陈教授,这次你公开授课,算是浙大来舟山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舟山市民的亲密接触,让我们走进浙大,也让浙大走近舟山市民。

陈鹰:我们来了以后,一直在考虑做些什么,让舟山的老百姓能看得着的,直接受益的事情。我反问我们自己最擅长什么,当然是对海洋的研究和了解,那么我们就讲海洋。

新区对话:舟山人有句话说,开门见山,出门是海,但舟山人对海洋系统、深入的了解,可能还真不够。

陈鹰:我观察了,听课的有三分之二来自校外,还有些是部队的。我挺欣慰的。

新区对话:第一堂课我错过了,据说座无虚席还加座了。第二堂课我领略了风采,真的像朋友圈里说的,坐上3小时都不累。还有很多你曾经的学生,在朋友圈里评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大爱院长。”

陈鹰:谬赞了。其实这次开讲,是我自己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海洋六章”,涉及地理、历史、军事、经济、科技等,有些可能并不是我擅长的。例如第三课,讲军事海洋,有部队和我联系,让我去给他们讲军事海洋,我说千万别,我现在讲的内容是针对老百姓讲的,在内容上是有很大的区别。

还有一个对我的挑战是,如何确保上课的时间。真正开课后,必须定点定时上课,不可能因为你的问题而改时间。所以我自己也还在努力中,希望能把这个课给定下来。

共建摘箬山岛开启浙大与舟山的联姻

新区对话:陈教授,2008年,你以一个海洋研究者的身份来舟山,如今你是一位在舟山工作的新舟山人,你对舟山的感受有什么变化吗?

陈鹰:被你这样一问,感觉人生的际遇真的很奇妙。

浙大2003年开始搞海洋学科。在2007年、2008年的时候,想在舟山找个无人岛建个海上研究基地。我来了。

其实,挑选一个什么样的岛,我们也没有定性。当时定海区的区委书记沈仁华对我说:只要浙江大学的教授们能经常来,我们肯定受益匪浅。这句话让我很感动。

于是在多番考察后,选定了摘箬山岛。

新区对话:摘箬山岛符合你们内心的期许吗?

陈鹰:起先也不是非常符合预期。

但摘箬山岛距离定海近,建设起来成本低。而且这个岛地理上比较特殊,是火山岛,我们浙大有搞地质的也许需要这块内容;加上这个岛的附近有螺头水道,有深水区,是一条深水航道,来往的船只多,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领域。

于是2009年5月20日,浙江大学与舟山签下了第一份共建协议。

新区对话:就是这样一份共建协议,开启了舟山与浙大的联姻之路。

陈鹰:是的。那一年,浙大完成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浙江大学成立了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就是我们海洋学院的前身。

第二件,签订了与舟山的全面合作协议,启动市校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

第三件,在舟山成立了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这是一个在市里有正式编制的正处级单位。

就像你说的,是我们与舟山全面合作的一个起步。

浙大在舟山开了全国异地办学的先河

新区对话:联姻容易,但在中国教育史上,要异地办学还是有难度的。

陈鹰:是的。2011年夏季,舟山新区快要批复下来的时候,舟山的主要领导希望浙江大学能在舟山办学。当时浙江大学还在犹豫,因为浙江大学从没在异地办过学,此其一;其二,国家教育部的文件也规定部属高校不能异地办学,也不会批。要不然的话,全国都是清华、北大了。

新区对话:结果这个硬骨头还是被我们啃下了。

陈鹰:我到现在还很佩服舟山人民这种超前的意识,并为浙江大学落地舟山做了那么多的工作。

2012年的4月上旬,教育部基本同意浙大来舟山办学了。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异地办学的首例,浙大走了头一步,开了先河。

浙江大学真的感谢舟山,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建学校。现在学校建起来了,各方面运营起来了。你回头去看,发现这件事做得真值。

所以我说浙江大学和舟山还是有缘分的。

新区对话:我们看浙大来舟山,不能从眼前看,而是长远去看,舟山有浙大在,舟山与浙大的关系,尤其是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和高科技、高科研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密。

陈鹰:在2015年9月之前,还是有怀疑的声音出来:浙大会不会只在舟山搞个二级学院?去年9月,正式开学后,浙大海洋学院整体搬迁到舟山,看到我们真的来了,大家就放心了。

新区对话:我听说你是海洋学院第一个举家搬迁至舟山的院领导。

陈鹰:这话不能是表扬我的意思。从我个人角度讲,我喜欢人少的地方,搬到舟山能免去我往还杭州舟山的奔波。我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奔波上,还很累。

对在杭州繁华大城市生活惯了的许多人来说,到舟山异地工作,对个人、对家庭必然要作出很大的牺牲。我第一个搬过来,对舟山地方上、对学院的其他老师都是有点意义的,我们是真正来舟山办学的。

浙大来舟山对舟山无疑是利好

新区对话:陈教授,你们搬过来,一年多一点了,可能很多人会问,浙大来了,对舟山的贡献到底在哪里?

陈鹰:这个问题我听到很多,但我个人没把这句话当成压力。因为我知道,我们来了对舟山无疑是利好的,无论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

2014年5月,当时的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来舟山,看到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在这里,就说了一句:浙江大学到舟山来,在舟山砸开了一个很深的“人才池”,今后舟山汇聚人才就不吃力了。

我们一来就来了浙江大学30多名教授、40多名副教授,从浙大过来的教师都是博士,后勤行政部门也不乏博士、甚至留洋博士。今后,教授、博士在舟山已经不稀奇了。

一年不到,我们已经集聚了100多位高层次的人才。这些人中,海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占了45%,有2年以上海外经历的近60%。“人才池”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新区对话:我听说今年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的时候,你们的行政人员都被派去做翻译。

陈鹰:是的。浙大来舟山后,我们很多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不是要宣传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有些发生的改变、产生的效应,可能都无法预计。

例如波音项目来舟山考察时,一听说浙大海洋学院在这里,就到舟山校区来实地考察了,这显然为舟山的科技含量加了分。

所以真要问我贡献在哪里,我没法用数字计算,用文字表达,但肯定不是你眼前所见到的这此。有些变化是润物细无声的,有些则会在未来变得益发明显。

像去年10月,我们在舟山校区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海洋技术学术会议。参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涉海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者专家,一共400多人。他们被舟山校区大气开放的校园和一流的试验设备设施群所折服,一致同意这个会议永久落户舟山校区,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无疑将持续推进人才智力资源向舟山的集聚。

发挥浙大的力量多做“加法”

新区对话:陈教授,你对我们舟山在海洋经济建设上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鹰:经济发达,要科教先行。我经常和舟山的一些领导说,如果有外地的研究院、科研所想来舟山办分院、办分所,无论如何要答应,这是好事。抓住这些机会,慢慢地形成气候,形成规模效应。

新区对话:听说浙大已经拉了“联想”进舟山,就在你们浙大南边的那块土地上。

陈鹰:对,我们会在舟山校区边上与地方联合建一个科创园——浙大海洋科技创业园。舟山已经有条浙大路了,我们把浙大的文化也带进来了。

希望地方上在考虑浙大周边土地的使用时,先想到安排与浙大相关的项目。

新区对话:最近,经济类专栏作家叶檀将我省的另一个经济相当发达的市划到了没有前途的城市,理由之一就是这个城市的高校数量明显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浙大来舟山办学校,这是不是也恰巧印证了浙大给舟山带来无形的效应。

陈鹰:一个城市的高校拥有量,确实是城市的软实力及其发展的持久力,于我们而言,我想浙大在舟山必须在高新产业上多发挥作用。

我们正在根据国家和浙江省、舟山市的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练原有学科的发展方向,研究发展新兴交叉学科。

我曾经去过美国圣地亚哥,那里的海洋仪器、技术装备非常发达,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海洋高精仪器研发制造中心。我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在舟山把海洋仪器与技术装备这块做起来。海洋仪器与装备很值钱,这块如果能够国产化,就能帮助舟山在海洋科技上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

同时,浙大海洋学院是浙江大学辐射舟山的一个桥头堡,也是浙江大学服务舟山的一个前哨,我们背靠浙江大学这么多学科、这么多学院的科研力量,我们有信心能更好地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记者 王晓敏)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