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考](十一)大洋队和内陆队

发布时间:2016-12-05作者:叶瑛

2016年12月2日

大洋队的核心任务,是在南极周边海域,也就是南大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工作性质相当于海军,队员都来自国内的主要海洋研究机构和涉海高校,几乎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有从事海洋研究多年的科学家,也有在读的研究生。他们所在的团队,都承担了和海洋有关的研究课题。这支队伍的特点除了高学历,就是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自觉性。在挺近南极的航渡途中,大洋队的全体成员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各自的科研任务,采集各类样品,包括海水,浮游生物、大气(气溶胶),获取海洋物理、海洋水文信息,在整个航渡途中都不曾停止(西风带除外),轮番作业、各显神通。

内陆队是地道的陆军,任务是以中山站为起点,挺近南极大陆内部,到达昆仑站,在昆仑站执行观测任务,再返回中山站。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昆仑站是南极大陆离海岸线最远的科考站,与长城站距离超过一千千米。这要是在国内,自己开车走高速一天就能到。可从长城站至昆仑昆仑站根本就没有路,白茫茫一派冰原,看上去一望无垠、一马平川,但积雪之下有无数的冰裂缝,人员、车辆若坠入其中几无生还可能。内陆队浩浩荡荡的车队从长城站出发就像是一只军队,走在最前面的是雷达探路车,能发现数十米外隐藏在积雪之下的冰裂缝;紧随的是工程车队,具有逢山开路遇壑架桥的能力;后勤和生活车队能够保证全队人员三四个月的供给和食宿。还有各类科研装备和观测仪器,就连沿途产生的各类垃圾,包括队员的排泄物都要封装、打包带回国内处理。昆仑站还是南极大陆海拔最高的科考站,雄踞冰穹A之巅,海拔4100米(记忆数字未必准确)。出发前内陆队员先要在西藏羊八井基地(海拔4500米)进行适应性训练。尽管海拔略低,但昆仑站的生存环境比羊八井更恶劣,即便是在夏季,气候也极度严寒,空气氧含量也比羊八井要低。能到达昆仑站的都能算得上是一条好汉,那里几乎是生命禁区。

要把这样一只队伍送上南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环顾全球,有此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

雪龙号停靠在距离中山站约31千米的冰面上,第一项任务是把内陆队所需的各类物资送上岸、送到出发集结地。需要卸载、转运的物资包括几百吨油料、大批生活保障物资,还有科研观测仪器、各类车辆等。

大洋队在卸货攻坚战中担任总预备队,就是当年陈佩斯在春晚相声“配角”中表演的那种角色。相声中的陈佩斯不愿意当配角,用尽手段和朱时茂争主角。我们可不能像陈佩斯,即便是配角,也要演得有声有色。我们派出的人员包括:

四名直升机加油员。因为今年冰情复杂,物资转运主要靠直升机。雪鹰号每飞2-3趟就要加一次油。每当飞机降落加油时,地勤和加油工拖着沉重的输油管,冒着引擎的巨大噪音和螺旋桨气流冲上去,拧开油箱盖,加注燃油,等油箱充满后进行相反的操作,撤离到安全位置后朝飞行员比画一个手势,目送飞机拔地而起,直至离去。这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含量不低的细致活。四位加油员可都是我们大洋队的棒小伙。一天下来问他们感觉如何。蛮累,其中一位说。可更累的是直升机的驾驶员们,每天早晨他们从八点开始,一直到夜间11点结束,要飞二十几个架次。高强度的飞行作业要持续十几天。

四名直升机货物挂钩员。每次调运货物,只见雪鹰号直升机从远处而来,缓缓悬停在货物上空,下面一根钢缆刚一落地,就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冲上去,把货物上的吊环挂在直升机下钢缆的钩子上,然后迅速撤离到安全距离,拇指朝上伸直右臂,目送雪鹰号在怒吼声中带着货物朝中山站方向远去。站在数十米外的船舷旁,我依然感觉到雪鹰号螺旋桨的威力。被卷起的冰晶打在脸上生疼;虽然防寒服不透风,但领口和袖口没法完全密封,从这里钻进来的风会迅速带走体内的热量。四名挂钩员分两班轮流作业,每一班都要在冰上站立六小时。他们从头到脚都被严实的包裹着,为抵御螺旋桨的气流,也遮挡一些从雪面反射的光辐射。这里几乎没有夜晚,整天都是阳光灿烂。为了抓住这难得的连续好天气,雪龙号的卸货、转运作业在满负荷、超负荷运行。

两名冰上探路员。他们跟随雪地摩托,每隔一段距离在冰上打一个钻孔,记录下冰层的厚度。期待着能够开辟出一条冰上通道,中山站的雪地车和大型雪橇如果能从冰上开进来,将大大加快卸货、转运的进度。在冰上作业并不轻松,况且还要面对冰裂缝的威胁。在雪龙号和中山站之间,有一条宽度几公里的碎冰带。这里的冰面曾经遭受外力(如潮汐、风暴等)破坏,然后又被冻结在一起。碎冰带犹如陷阱带,以往曾发生过坠车事故,一辆雪地摩托曾落入冰裂缝中。但愿这种事今年不会再发生。

四名帮厨。以往是队员不分男女轮流帮厨,卸货期间男队员们都上了艰苦岗位,厨房里的切菜、洗碗、配菜等附属岗位换成了清一色的女性。如果觉得这几天伙食不错,可别忘记了我们大洋队姐妹们的功劳。

大洋队共有27位队员,除去上面说的十四人,还有十三人编成一组,我自封组长,大家一起去掏箱。何谓掏箱?就是把存放在一个大集装箱中的十几吨货物取出来,分放在几个较小的集装箱中,每箱不超过4.5吨,这是雪鹰号直升机吊挂能力的上限。大家站成一排,货物从一个集装箱中被捡起,经过十几双手传递到另外一个箱中并码放好。两端的人都是壮劳力。因为年岁不饶人,我一般被安排在传递线的中部。气力不佳咱用智慧补,只见年近花甲的叶队长两腿站稳,小臂放平,大臂收紧,接过货物双腿不动,一个转体并借势上抛,货物就到了下一位的手里。遇到重量级货物,比如二十公斤一箱的罐头,或者是一袋土豆,不忘记一声吆喝,既给自己加力,也提醒下一位注意。如此神勇是因为在需要发扬团队力量的场合,总觉得有位老者手持扁担站在我身后,若表现不好担心会被那扁担打屁股。那老者就是当年带领红军挑粮上井岗山的朱德老总。看来我是被彻底赤化了,百年之后也只能去他那里报到了。

十几吨货物的掏箱,我们只需要不到一小时。没人告诉我雪龙号的纪录是多少。从广播通知去掏箱到任务完成,或许我们写下了一个新的纪录。我要求大家把全套着装放在手边,包括厚重的防寒服,绒布帽子,靴子,墨镜等,在各自的办公室待命,听到广播立刻换装上甲板。我的动作不算慢,但当我到达作业甲板,大洋队到岗率已经过半。如此整齐的动作,如此齐心协力,今年的大洋队让人刮目相看。要知道27名队员来自国内16家单位,上船以前最多只是一面之交,多数并不相识,经过短暂磨合,竟能配合得如此默契,看来我的理发手艺功不可没,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男队员享受过我的义务服务,剩下的也在排队等候。为了能有一颗帅帅的头,大家都跟着本队长一起卖力拼了。一天下来,摘下胶皮绒布防寒手套,闻到的分明是臭脚丫的味道,手掌的汗水把绒布都湿透了,全身也好不到那里去。好在雪龙号不缺淡水,勤些洗澡吧。

在今后十几天时间里,我们将日日承担相同的工作:直升机地勤、厨房帮厨、甲板掏箱,还有在冰盖上探路。我们担当着内陆队的配角,但这也是国家南极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33次科考队在南极内陆能够有所建树,那里面也有我们的汗水和贡献。

(叶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