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在学校同事间彼此见面都互称老师,但在船上,同事间更习惯称呼对方的头衔,比如船长、大副、二副、老鬼(水手长)等。船员们的习惯多少也影响到了考察队。大洋队的年轻同事们见到我都喊“叶队”。队长是个临时性的无薪职位,33次南极科考结束就任期届满了。但我还是很介意要当好这个队长。被队友称呼“叶队”自然是很得意。
没过多久我发现在大洋队还有几位年轻人也享有类似的称呼。我知道这些人是年轻人中自发的民意领袖。他们自愿帮衬本队完成工作,在同龄人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因此被大家戏称“某队”、“某队”。他们也都不太介意。有这些志愿者队长,我这队长可就轻松多了。我们细数一下,看看大洋队到底有几位队长。
罗队和范队。大名叫罗光富和范高晶。这两位被大伙儿戏称罗队和范队,完全是我乱点鸳鸯谱。雪龙号从上海起航时,因为我教学任务没完成,只能推迟半个月出发。队长不在船上得有个临时召集人,拿着大洋队的名单细看了几遍,发现有些资历的此时都不在船上。罗光富和范高晶分别是极地中心和海洋二所推荐的两位年轻人。有人推荐自然是好样的,就让他俩代理吧。从上海启航到我从澳大利亚上船,他们也都尽心尽力行使了代理的责任。我上船后发现,这两位性格虽然内秀,但工作都极其认真。我的书记职务,一直是小罗代理着,组织学习,写个总结等为我分忧不少。小范被大家推举为宣传委员,遇到活动就为大家拍照,摄影水平还不错。
孙队。中国海大派来的博士后孙永明,业务能力优秀自不必说,专业上的执着以及责任心,在走航阶段的调查中崭露头角。物理海洋有几项重要的科研任务,讲究时效性还有窗口时间,因此他们频繁和队长交换意见,也要召集大家去执行。被称为孙队实属情理之中。
孔队和袁队。性格外向、言语幽默,在业余时间表现活跃者被大家称为“某队”的可能性大些,比如孔队和袁队。孔队是来自武汉大学的孔建博士,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船上的任务是负责管理重力仪,和多数人在业务上交集不大,但在业余时间表现活跃,在一帮小兄弟中很有号召力,被尊为“孔队”。“袁队”就是大家熟悉的袁卓立,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极地中心,因为是工科背景,对各类科考仪器都能玩得转。业余时间无论K歌还是打牌,也都少不了他,因此被称为“袁队”。
但也有人工作、娱乐都很出彩却没有被大家称为“某队”。我也问过这帮小兄弟,到底要符合哪些条件才能被称呼为“队”。他们笑着说,队长只有一位啊,其他的“队”只是简称,因为大家以前都不认识,记住全名叫困难,就用姓氏加“队”作为简称。这个说法大概能解释其中1-2位没有被称为“队”的原因。
来自海洋一所的滕飞,物理海洋背景,干活是绝对主力,并且从不吝啬力气,而且和大家一起出谋划策,贡献绝对不小。他没有被称为“滕队”原因大概有两条:滕飞比“滕队”更上口;他是大洋队的第一海拔高度,没人会记不住、认不出他。还有来自南海分局的王德武,大家都叫他德武,从未听见被称呼过王队。此人工作上独挡一面,业余时间有享不尽的人缘,尤其受女士青睐。大家拿他当哥们,若尊他为首领反而显得见外。
细细揣摩一遍,被称为“队”者事出有因,没有“队”衔的,要么是他自身名号比“队”更响亮,要么是大家不忍心给他一个让人见外的称呼。如此看来,我们大洋队队长有一个,其他的都是副队长。不知这帮小兄弟们认可否。
(叶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