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雪龙号这样的大型科考船,依靠自身的续航能力,以及短暂的靠港补给,在茫茫大洋上进行持续数月甚至半年的科考航行,设备安全、人员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科考队员和船员们也都是血肉之躯,要在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长时间维持精力旺盛、心理健康的状态也绝非易事。出现一些常态下不常见的失误也在情理之中,“南极越冬综合征”并非极地越冬科考的专属,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极地科考船造成了困扰。如何在严格的管理和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无时无刻不在地考验着管理者们的智慧和能力。
就在昨日众人在甲板观看鲸鱼义务表演后,雪龙号就经历了一次这样的考验。我像往常一样在气象室一面喝茶一面聊着天气。直升机组机长神色严峻地走了进来,“有人进入了机库,并且进入了驾驶舱”,他对我说。机库和飞行甲板在尾甲板作业面上方,当时大洋队的部分队员在进行采样作业,他自然想到这件事可能和这些队员有关,所以先找到我。这机长对直升机的安全格外上心,每天要进行例行三次的安全检查,中午一切正常,但在傍晚发现机舱门把手异样,舱内的飞行记录本也挪了位置,显然有人进入过机舱。这把机长惊出了一身冷汗,座舱内有太多的开关、按钮,如果进入者有意无意触碰过这些,对航行安全将是潜在的隐患。
首先需要立即查明事情的经过和性质。领队召集可能出现在后甲板的队员们开会,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对飞行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对擅入者提出了严肃批评。领队离开后,我把队员留下。在凝重的气氛中,有三位队员先后举起了手,表示他们是进入了驾驶舱。看着他们一脸羞愧,显然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你们应该先认错,说明经过,再检讨”。我把几人带到领队、分管副领队面前。“你们主动承认错误态度是好的,要写出书面检讨,还要配合直升机组,做好安全评估和善后”,领队说。“我也要检讨,要承担管理责任”,我主动表示。
涉事队员做了错事应该检讨是必需的,但的确也暴露了我们在安全教育上存在盲区和疏忽。以往的安全教育侧重了三个方面:第一是人身安全,如何在恶劣环境下保障自身安全,包括适当的着装和行为准则;第二是作业安全,如何正确操作科考设备和甲板设施,防止因误操作导致设备故障和损坏;第三是应急预案,包括不同状况的信号识别和应对方案、逃生路线和集合地点等。但没有刻意提及昨日下午的情况:不要触碰和工作无关的重要装备。几位队员进入座舱只是想拍照留念,没想到触犯了安全规定。机库门上的确贴有“闲人免进”的字条,但在风大浪高时常有人进去避风,只要不触碰飞机也不会有人去追究。事后门上的字条还在,但机身上增加了更为醒目的标志:“禁止触碰”。
或许有人会问,机库那么重要为何不上锁?出于消防和应急救援考虑,雪龙号几乎所有的门都不上锁。为了提供避险及活动空间,像驾驶台这样重要的位置也都是开放式的。避免触及不熟悉的部件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常识,但在封闭、狭窄空间和特殊环境下,一些人的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淹没了安全常识,这就是问题所在。
作为亡羊补牢的事后教育,从这几位队员进入机库,到打开机舱门拍照,直至最后离开的全过程视频录像被播放,当然看不清他们的容貌。然后直升机机长解释了他们为何如此介意这件事,从专业角度解释了有意无意触碰到控制台上开关、按钮后果的严重性。领队也对当事队员和他们的直接领导,也就是本队长提出了不指名批评,然后表示,事情已经过去,希望大家吸取教训,振作精神,做好剩下的工作。他也强调批评和教育是对事不对人。从事件发生到结束,没有超过24小时。善后过程杜绝了连带性安全事故,批评和教育起到了警示效果。
在队内的安全教育会议上,队长、作业组长、三位队员先后做了检讨。我特别解释了我为何要做检讨的原因,在雪龙号这样的特殊环境,工作和生活没有严格的界限;类似的事件虽然没有影响到当事人的安全,但的确给他人的工作甚至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不仅当事人,他所在部门以及直接领导都会被追究责任,问责机制决定了重大过失会连累一群人。没有产生严重后果,机长的责任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雪龙船这样的特殊环境,任何与安全有关的失误影响面都是难以估量的。作为队长,也作为长辈,我告诫大家今后不仅在雪龙号上,包括在其它任何场合,都要避免触碰和本职工作、生活必需有关的陌生物品。
战争期间有种东东叫诱饵炸弹,日常社会有种行为叫引诱诈骗,驱使人们上钩、上当的就是好奇心和趋利心。“好奇害死猫”,也会害死人。
教训是深刻的,年轻朋友们要引以为戒。
(叶瑛)20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