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卧蚕热液区上方
今天的最终结果仿佛印证了古人所云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时间,蛟龙号下潜故障不断,好像进入了多事之秋。
今天是本航次第八次下潜,也是蛟龙号的第130次下潜,计划开展对卧蚕热液区的最后一次作业,利用保压采水器获取真正的热液,采集烟囱体样品,这样就能和大糦热液区展开对比。为此,首席科学家准备亲自下潜,掌控全面。
今天的组合也是史上最强大的党支部。今天的主驾驶是女潜航员张奕,副驾驶位置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首席潜航员傅文韬,党的十八大代表,而首席也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在那小小的空间里,那个临时党支部里面有两位党代表!有趣的还有,傅总(我们习惯的称呼)带了两位“千金”下潜,任务很重、很重啊!
下潜过程一如往常,比较顺利。看起来一切都是好好的。昨天因为解决了水声通讯问题,而且在第6次下潜时在大糦热液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热液样品,证明了保压采水器能够工作的,所以大家对这次取得卧蚕热液区的真正热液样品充满了期待。为此,硕硕把三个保压采水器全部装上去了。大家都信心满满的,期待哟!
在指挥中心可以清楚地看到蛟龙号的轨迹。蛟龙号下潜到规定深度。哪知道,潜航员开始作业时,却发现接地过高,机械臂不能打开工作。没有机械臂,那可是啥也干不了。这就像,一个人到了战场却发现自己是赤手空拳。经过各种重启操作后,发现还是无法解决。按照规定,为了确保蛟龙号的绝对安全,水下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在15分钟内解决问题,必须无条件地放弃作业,抛弃荷载,上浮。蛟龙号上有两个机械臂,经常使用的主机械臂装在右边,这次出故障的就是主机械臂。左边还有一个机械臂。遗憾的是,这个结构和功能不一样,用得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只起个辅助作用。这就像我们绝大多数人,主要依赖于我们的右臂。左臂吗,大多数时候就起个平衡作用或者搭个手。
看着满眼的烟囱体,首席真想把自己的手伸出去采样,只是在这3000米的海底,只有机械臂才是真正的作业工具。上浮之前,用左机械臂扯断了左边采水管上的橡皮筋,在热液羽流中采集了8升的水样。然后就奉命上浮了。除了拍摄到许多照片和视频外,眼看着满目的激动人心的烟囱体,却只能“失之交臂”了。首席的这心里啊,是“拔凉拔凉”的。
1:20pm蛟龙号史无前例地这么早回到了甲板。稍早时候,我问韩老师的“大内管家”阿邱,还要不要给韩老师搞个水浴泼水仪式。旁人插话道,“韩老师这次下潜深度没有超过上次,就不泼水了吧”。倒是阿邱给我来了句非常富有诗意的回答,“她心头的那盆凉水早已经泼下了!”
1:30pm韩首席出舱,丁学军副总指挥还特地喊话,让张奕站中间,傅总在在右,首席在左,嘱咐中国海洋报记者王自堃(船上昵称“方方”,因堃这个字可拆成“方方土”)拍照留念。这位高颜值的潜航员第一次担任主驾驶,下潜以后了,却发现什么干不了,让憋了很久的所有激情和梦想化为乌有,失望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由于蛟龙号连续两次下潜都出现故障,被迫提前中止作业任务上浮,指挥部在1:40pm就召开了会议,决定暂停两天的作业,彻底检查,确保潜器的绝对安全。
当高层领导在召开会议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为这水样忙碌了。由于只有一管水样,其他组就都可以歇着了。只有我们水化学组才有任务。测量表明,确实是羽流的水样,但是和上次叶剑带回的相比,还是偏离热液远了点。在处理水样时,格外小心。我开玩笑说,蛟龙号一次下潜花费200万,取回8升水,换算一下,每升水价值25万,每毫升250元,按一滴水0.1毫升水,也要价值25元。哪个贵哟!
东方不亮西方亮。首席显然是不会让船和人闲着的,决定在前甲板开展CTD调查采水作业。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晚上又有活干了。晚饭后大家的最爱就是看太阳落山,翟红昌则是拍“夕阳红”的首席摄影师。刚好张奕经过,翟师傅(他教过我如何在绳子上打各种不同的结,故称其为师傅)招呼她和正处在海平面上的太阳合个影,纪念一下首次担任主驾驶的日子。
晚饭后到前甲板,却发现他们正在回收CTD调查采水器!原来信号报警指示电缆有进水漏电迹象,只得将已经下放到1000多米水深的CTD调查采水器重新收回。检查发现,前天硫化处理的接口还是有点进水。这意味不光今天的作业不能进行了,而且明天上午的作业也要泡汤了,因为橡胶硫化的完成需要10 来个小时。
蛟龙号的潜航员和随船保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他们连夜开始了维修作业,更换整条机械臂!好在尽管白天阳光虽然非常强烈,晚上的凉风习习,还是适合在甲板上干活的。后甲板上,灯火通明,“蛟龙号实验性应用科考队”和“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队”两面红旗迎风招展,脚架的上下两层工程师们正在紧张的忙碌。好一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热烈场面。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了!
前甲板上,拉起了强光灯,高伟、曾现敏、林震、朱现晖、张同伟、王相鑫等一人也在紧急维修CTD的电缆。他们切开漏水的接口,露出同轴电缆,打磨, 然后重新连接,最后进行橡胶的硫化处理,确保在压力下不渗水。
好几天没看到月亮,至今还记得十五的月亮夜。那天傍晚也就是七八点钟吧,一轮皓月之下,波光粼粼的海面。但我们从未看过月亮从海平面上“跳出来”的景象。今晚特别想看。由于机械臂的故障和CTD电缆的故障,今天没有任何成功的作业和样品,难得有个空闲的晚上。雪停和我就在前甲板上等月亮出来,“月亮出来亮汪汪”。等啊等,都九点了,黑得看不到一丝亮光的穹隆把我们的考察船罩得严严实实。除了船上灯光所能照到的一点海面和天上的几颗星星外,稍远处便是怎么也看不到边的漆黑。
回到实验室和博士生陈阳聊了会,想查查月亮升起的时间。因为过了十五,不但月圆要变成月缺,而且升起的时间也会退后,估计要到21:30。只好先去工作一会了,往会议室走的时候,碰到方方拿着个单反相机往后甲板走,便问他去采访谁。他告诉我,后甲板正在更换整条机械臂。于是便随着他取观看。保障人员正在挑灯夜战,连夜更换,为下个潜次做好准备。这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啊。
21点多一点,雪停和我回到前甲板,在船的左前方,隐隐约约地能看到一丝丝亮光。慢慢地,能分别出那是下面的月光投射到云层后的反光。看来月亮已经跃出海平面,却被乌云遮得严严实实,只有那些许透射出来的亮光告诉我们,月亮就在下面。乌云遮不住月亮,遮不住的….
(张朝晖)2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