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报] 焦鹏程:西迁之行与治学之道

发布时间:2019-07-05作者:

明媚春光中,我有幸作为学员重走西迁之路,寻访前辈不朽之精神。这也恰好是我回归祖国母亲怀抱,赴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任教的第一年。在外浸淫多年,终于回家,又能有机会亲近自然与西迁历史,此情此景,我倍感责任重大,感慨良多,又让我心安定,亲切而坚定。
  我们入住湄潭,浙大西迁时曾在此办学七年之久。据记载,在此地办学期间,竺可桢校长明确告诉各个系:“不要吝啬,要让更多的百姓了解科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浙大办学”。治学之道当如是,治学,切不可飘然于天上,不谙世事,而应脚踏实地,时刻铭记治学为人的道理。科学研究,研究科学的道理,研究发展的规律,科学致用,用以为人。所谓的不要吝啬,是治学的基本,也是治学的标尺,若是疏于联系事实,就会疏于理解所作所为,甚至想不通何以治学。
  贵州湄潭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多山,人文背景丰富,但与多数西部地区相同,经济发展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而落后于东部地区。在抗战期间,浙大西迁引入了一大批高素质现代教育师资力量,给予此地教育与科学发展巨大的影响:1940年创办了浙大附中,1943年国民教育研究委员会在浙江大学的帮助下成立,且同年成立了民众教育馆。这正提醒教育、科研工作者们,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与我们的培养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促进。我们要带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踏实治学的态度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相应的,学生会给予我们一腔热血的积极反馈。如此反复,既是教育的力量,治学的力量,也是西迁故事传达给浙大后人的力量。
  在民族危机之时,浙大正是坚持着“求是”精神,“教育兴国、科学兴邦”的宗旨,在遵义湄潭办学7年,在浙大校史中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同时,也正是这段历史,给予了浙大“天下来同”的宽阔胸襟。
  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岁中,浙大的科研教育工作者们仍能坚持在一线,勤恳努力,踏实认真地进行教育工作与科学研究,这给予了我内心巨大的信心与热情。作为刚从海外归来,赴浙大任教的新成员,我感到无比自豪,并踌躇满志。
  治学的严谨与无畏是浙大悠久历史教导给后人的宝贵经验,正如李约瑟曾说:“在湄潭可以看到科研活动的一片繁忙的情景,在那里,不仅有世界一流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有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他们是科学事业的希望”,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时刻铭记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也如老教授曾对学生讲到“我们要做一流的科研,做世界领先的学术研究”,我们应怀揣着一腔热忱,抱着“我将无我”的信念,踏实工作在科研一线。
  回国不久,便在浙大这所中国顶尖学府里,感受到了前辈与同辈的刻苦努力勤恳,深感这也是我国能够于近几十年迅猛发展,快速发展重要的原因。就这一原因而言,我辈更应秉承前辈遗志,为我国赶超世界学术水平的事业添砖加瓦。

(海洋学院 焦鹏程)

《浙江大学报》第715期 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