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通讯员 王艺 张钰锋)日前,洞头区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也称海洋碳汇,即“蓝碳”)试点,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近岸滩涂蓝碳本底基础性状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本底调查,将为我国蓝碳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相对于陆地森林碳汇(绿碳)生态系统,蓝碳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固碳能力。通俗来说,就是通过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盐沼和海草等生态系统,从而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海洋资源。
据介绍,2017年5月,洞头区政府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开展蓝碳生态系统项目实施试点工作,到今年3月顺利完成。该项目根据洞头的生态系统、海洋灾害、物种资源等特征,结合当地“南红北柳”“蓝色海湾”“海洋牧场”等海洋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在对洞头区滩涂蓝碳基础性状和滩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成本低、效果显著、可推广的蓝碳增汇新技术和综合管理方法。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吴嘉平教授介绍说,本底调查探究洞头蓝碳项目实施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为我国开展蓝碳项目积累宝贵经验,也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洞头一期400亩幼年红树林群目前每年固碳约56吨,在有效的管理前提下,预计10年后年固碳量将达70吨。同时,2018年洞头羊栖菜和紫菜总养殖面积约2800公顷,共吸收二氧化碳14040吨,并释放氧气10226吨。”吴教授表示,按照目前的趋势,洞头有望在国内率先成为碳中和(碳零排放)乃至碳汇(碳存储)县区,成为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优质示范县区。
《温州商报》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