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为什么自然界有“泾渭分明”的现象?为什么在黄河口东营市区域会产生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大家知道吗,李鸿章曾花了不少功夫来治理黄河;而二战时期,爱因斯坦的儿子也曾到莱茵河边研究泥沙……在《海洋沉积学》泥沙动力学的课堂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胡鹏是这样开场的。
胡鹏授课有一个特色,在讲授专业知识点时,他会先从学生曾听到过的典故或听说过的人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讨论,完成知识传授、思维习惯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
比如,在讲授泥沙的临界启动条件时,他会循序渐进地提出三个问题。“床面上一颗沙子在动,算动吗?”听到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说“算,但没什么意义。”这时候,胡鹏会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床面上,多少颗沙子动,才算动得有意义呢?”此时,学生会叽叽喳喳讨论起来。到第三个环节,他会更进一步,引入前人遇到的困惑,并问学生:如果早出生30年,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一番讨论后,胡鹏会带着学生回顾前人使用的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具体的数学描述。在由学生主导推动的知识点讲授后,胡鹏又通过精心设计的上机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梳理并串联知识脉络。“我的上机实验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编写程序、进行数值模拟。考虑到大三学生的水平,我会进行难度控制,但一定会尽量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做到‘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这样干货十足的实验,让学生收获颇丰。“通过大作业,我们首次应用了老师上课讲授的公式,通过Matlab编程解决清水冲刷床面粗化计算的实际问题。这让我对泥沙动力学有了一个更加直观和具体的认识,而不是仅限于课本上的公式和习题。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学习的最佳模式不是死记硬背,而要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和领悟。”学生这么说。
不仅是一个知识点、一门课程的贯通,胡鹏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知识框架体系,做到融会贯通。他最常用的一个例子是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通过讲解这个结合国家和地方需求的典型工程案例,他引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
那么将视角放到一个课程,怎样可以把知识结构讲清楚,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胡鹏是通过剖析具体的工程案例实现的,即先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牵引出涉及的知识点,结束时再回顾来龙去脉串联章节。
在第一次课上,他通常会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例,首先说明它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江海联运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然后介绍长江中下游典型水道的碍航现状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回淤情况;之后指出预测各种情况下的泥沙冲淤情况是解决碍航和回淤问题的关键之一;接着顺势推导出可以描述泥沙冲淤的平面二维水沙控制方程;在此基础上,层层剖析,引出泥沙性质、泥沙来源、泥沙沉速、泥沙起动等知识点和相应章节。而在此后讲解各个章节的知识点时,又会通过对‘该知识点在预测泥沙冲淤中的作用’的讨论,再次巩固学生对知识架构的整体认知。“在我看来,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识传授,二是人格塑造。知识传授是基础,人格塑造是重点。”胡鹏说,几十个课时的时间,老师能传授的知识量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哪怕一点点的功效,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知识本身。而胡鹏想做的,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和坚定远大的人生志向。
做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胡鹏非常感激曾经深深影响他的老师们,而他也想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麦芽)
《浙江大学报》 2020-04-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