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拼图。12月2日至4日,202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举行,来自全国150多家科研机构从事极地科学技术研究及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8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贯通从极地认知到保护和利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先进技术发展等进行交流,深入探讨以极地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旨在凝聚极地领域科研力量,展示我国极地考察科技成果,促进极地合作交流。年会自2005年首届举办,今年已是第十八届。本届年会由浙江大学承办,中国海洋学会极地科学分会、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舟山市委人才办等16家单位协办。
3日上午,年会在舟山校区小剧场开幕。浙江大学副校长、海洋学院院长王立忠代表浙江大学对年会召开表示祝贺,并介绍了浙江大学海洋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情况。他表示,极地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必争的“新疆域”和合作研究的“新高地”。期待与会各方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坚持陆海统筹、极海互动,深入交流、精诚合作,不断催生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和创新成果。浙江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加强在极地和海洋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我国极地科学研究水平,支撑保障国家极地战略的实施。
当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蒋兴伟,浙江大学副校长、海洋学院院长王立忠,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二级巡视员王勇分别作特邀报告,就环南极研究、海洋卫星组网、极地基础设施建设、极地科学发展等前沿学术问题和先进技术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本届年会共征集到359个专题学术报告,在随后的青年报告和专题报告中,与会代表围绕“极地冰冻圈与气候变化”“极地海洋和大气过程及其气候效应”“南北极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极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极区日地相互作用和天文观测”“新形势下极地战略、政治与法律问题”“极地探测技术与工程装备”“极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展论坛”“极地航行与装备创新技术论坛”和“极地冰下环境与信息技术”等10个专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年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舟山校区大型海洋工程实验设施群,与正在进行科研项目海试的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对接交流。据了解,近年来,浙江大学主动参与国家极地事业发展和极地研究,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联合共建极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鼓励师生积极开展极地科学研究项目。学校还依托极地科考平台,组织推荐师生参加了10余次南、北极考察,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极地考察与研究队伍。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梅德庆,海洋研究院院长张海生,海洋学院副院长瞿逢重等出席年会活动。
(文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