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日报] 科技赋能,耕海牧渔开新篇

发布时间:2024-05-06作者:简之

近日,“蓝海牧岛”共富工坊负责人、嵊泗枸杞金盟海水养殖合作社社长金友定与浙大海洋学院项目团队一行,乘船抵达人工上升流装置海试区开展设备维护与生物采样,这是自去年12月该套装备成功海投后首次取样。据测算,应用该装置有望使贻贝养殖亩产量提升10%以上、产值增加200万元,贻贝养殖碳汇能力提升20%以上(据《舟山日报》4月19日报道)。一项技术创新,可以显著提升万亩贻贝产业的亩均产出,这给人带来充满希望的“蓝色遐想”。

有力实证: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

海上人工上升流装置是由浙大海洋学院副教授潘依雯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应用,利用太阳能与波浪能等绿色能源,定时向海里注入固定量空气,带动水体流动,促进营养物质同步流动,提升内圈海域贻贝养殖质量。该项技术及应用曾获得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嵊泗县贻贝养殖业前几年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这两年得以迅速做大做强,源头活水就是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近年来,该县充分接力柔性引才等海岛特色人才政策,深化与高等院校专家团队交流合作,先后开展上岛技术培训40余次,引入海上人工上升流装置等高精尖技术3项,先后攻克厚壳贻贝育苗育种、选优选育等重大难题27项,聘请宁波大学等高校45位专家结对指导189户养殖户,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

科技赋能,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产生可喜的放大效应,让共同富裕有了可靠保障。去年,嵊泗县贻贝养殖总产量达到15.56万吨,同比增长6.97%;总产值10.02亿元,同比增长63.19%。同一片大海释放不一样的惊喜,这生动地证明,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尝到了甜头,嵊泗县将持续推动贻贝养殖业技术赋能、产量提升,加快“一米八”贝类产业园建设,争取在贻贝育种育苗、分拣包装、产品研发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他们正争取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社会实践项目,围绕嵊泗贻贝碳汇核算及价值转换路径开展可行性认证。可以相信,这些有益探索必将结出累累硕果,并给舟山养殖业带来蝴蝶效应。

拉长短板:耕海牧渔才能两相宜

大概由于坐拥全国最大渔场的历史原因,舟山渔业似乎养成了对捕捞业的路径依赖,以至于海水养殖一直是块短板。比如,舟山是岱衢族大黄鱼的故乡,但宁波象山的高泥村,养殖黄鱼年产值超一亿元,产品远销日韩,顺理成章地摘得了“黄鱼养殖第一村”的金字招牌。

眼下,传统渔场日渐萎缩,出于保护海洋生态、修复渔业资源的需要,舟山不但要严格落实休渔制度、坚持增殖放流,还要通过减船限捕涵养渔场。这就迫切需要在发展远洋渔业的同时,通过振兴养殖业来增加渔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

继4月1日开始为期5.5个月的梭子蟹抱卵亲蟹和幼蟹禁捕禁售之后,4月16日起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又进入为期2.5个月的禁渔期,随之而来的还有全面的伏季休渔期。禁渔固然是为了涵养海洋生态,确保年年有鱼,但毕竟也是鉴于资源衰退的无奈之举,难免对市场供应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梭子蟹禁捕期与旅游旺季重叠,外地游客难觅蟹踪更是一件憾事。

如能拉长养殖短板,做到耕海牧渔两相宜,岂不就能捕捞不足养殖补?这样一来,禁渔期照样有数量充足、品种丰富的养殖鱼类供应市场,而广大渔业人口也能休渔而不休养,从而更好地实现违禁渔获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重点突破:不遗余力做大养殖业

应该说,舟山的海水养殖业已发展多年,并取得了一些突破,对虾围塘养殖、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嵊泗万亩贻贝养殖等均取得了规模化、产业化成果。但总的来说,养殖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短板依然存在,特别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很不理想。

浙江海洋大学的科研人员几年前就已成功育出反季节繁养梭子蟹,从试养情况看亩产可达到传统养殖模式的两倍左右。专家认为,通过完善技术,这种反季节梭子蟹无论是规格还是品质都有望进一步提升,并且实现四季有蟹。可是,一年年过去了,每逢梭子蟹禁捕季节,养殖梭子蟹依旧没有大规模的从养殖场“爬”到菜市场。

去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通过的17个水产新品种。其中,由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领衔培育的黄姑鱼“全雌1号”,成为舟山首个被公布的水产新品种,今后将作为海水优质新苗种之一,有效带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提质增效。历时20年育成的黄姑鱼新品种着实不易,但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共富成果,同样需要推进规模化、产业化。

阳澄湖大闸蟹可以热销全国,仅仅一个“湖面人家”品牌年产销量就可达300吨。相比之下,舟山拥有远比阳澄湖更加辽阔的适养海面,但养殖出产一直未成大气候。不可否认,与淡水养殖相比,海水养殖不仅难度大、成本高,还更容易受到灾害性气候影响。但即使如此,只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不断加大科技赋能的力度,就有望以新质生产力攻坚克难。

舟山拥有辽阔的海上牧场,以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诸多海洋科研单位,无疑具有发展养殖业的比较优势。在技术攻坚的基础上,更应在科研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在规模化、产业化上求突破,借鉴“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适养品种,让养殖业真正成为舟山渔业的“半边天”。果能如此,耕海牧渔就能形成新风景,海岛共富就能开辟新空间。

(简之)

《舟山日报》(海客谈)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