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金融时报] 浙大海洋学院激活新质生产力“入海”蓝色引擎

发布时间:2024-06-14作者:杨萝萝 高楚清 李伟民

本报讯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潘依雯教授最近又来到嵊泗县枸杞岛,对布放在该岛贻贝养殖海域的“人工上升流”装置进行生物采样。自去年12月该套装备成功海投后,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查看贻贝生长情况。“贻贝变得越来越肥,渔民很欢迎我们。”她说。

“这是个三赢方案。”6月5日,面对浙江大学服务浙江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记者们,潘依雯解释,通过放置人工系统,带动海水里的营养物质流动,促进浮游植物和藻类生长,无需向海域投放饵料,就能让贻贝越长越肥,同时还提升了该片海域的碳汇能力。

“人工上升流”是由浙江大学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发的一项技术应用,在山东鳌山湾试验期间,帮助当地企业拓展养殖面积5000亩,三年增产增值约8000万元。

潘依雯教授团队是浙大服务浙江海洋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建院十五年特别是入驻舟山办学近十年来,浙大海洋学院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入海”,始终与国家和浙江省海洋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在国内首创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启动实施面向2030的“智慧海洋”会聚研究计划,围绕“认识海洋—开发资源—保障安全”主线进行科研布局,瞄准海洋环境感知、智能海洋装备、海洋安全保障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打造了消声水池、波流水池、操纵性水池、60MPa压力筒、双六自由度仿真实验平台等十余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能满足多种海洋试验需求的大型实验设施和一批海洋科学公共实验室,共建了自然资源部极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智慧海洋浙江省实验室(东海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

在浙大海洋学院近海馆大型断面实验水槽,高洋洋教授正带领研究生开展海上风电相关项目试验。

历时15年联合攻关,海上风电团队建立了适用于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环境的工程台风、桩土作用及台风载荷控制相关理论,并研发了以上述理论为核心的海上风电软件Zwind。目前,该设计软件已经通过了技术认证,将投入到我国“大风机”的设计应用中。

“国产化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软件将推动海上风电设计迈向新的进程,形成我国海上风电自主创新全链条。”她表示,“走国产化道路,讲中国风电故事,我们充满信心!”

陈鹰教授团队率先提出并持续开展“水下直升机”项目研究,已完成海试验收,其下潜深度成功突破1000米。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概念自主无人潜水器,填补了海底移动探测与作业领域的空白。

瞿逢重教授团队自主研制全平台远距离高速率水声通信机,实现了目前世界上同类设备相同通信速率下可见报道的最远距离指标。项目成果突破了海外国家技术封锁,实现了技术超越,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徐志伟教授团队围绕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信息化发展中缺“芯”少“核”的困境,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海洋感知的数字相控阵列系列芯片,广泛用于海面立体观测,突破了国内高端海洋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瓶颈问题。

李培良教授团队发明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并实现产业化,填补了国内海底业务化在线监测技术空白。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包括山东、浙江、福建、辽宁、河北、广东和海南等省的海洋牧场、岛礁珊瑚区、石化区等,共计200余套。

吴嘉平教授带领“滨海蓝碳”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攻关,厘清了我国蓝碳资源分布及变化情况,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与潜力的蓝碳策略,研究成果在浙江海域应用,也为世界蓝碳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

“经略海洋,浙大使命在肩。海洋学院着力强化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主动对接国家区域战略需求,会聚优势资源协同创新,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浙大海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梅德庆介绍,海洋学院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50余项,其中千万级项目7项,在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

(通讯员 杨萝萝 高楚清 本报记者 李伟民)

《科技金融时报》2024-06-14

原标题:围绕“认识海洋—开发资源—保障安全”开展有组织科研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浙大海洋学院激活新质生产力“入海”蓝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