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下旬,我院第一批大型实验设施陆续进行了验收,“槽池筒台”逐渐揭开“面纱”,将美丽风姿展现在学院师生的面前。
近海馆各水槽完成最终调试
从11月中旬起,近海馆各水槽边总是聚集了一群人,那是各个水槽的责任教师们,带领着学生在做着各种测试。他们一个工况连一个工况的“折腾”四个新建成的水槽,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的“死抠”精度。带着挑剔的眼光,仔细观察水槽中的水流运动,绝不放过任何扰动。孙志林教授亲自进行各种调试,不仅爬上大断面水槽的高处观察造波机的工作状况,还深入漆黑的地下室,钻入设备的地下机房,查看其运转情况。
随着不断的调试和整改,教师们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目前,调试工作已基本完成,师生们即将正式把各个水槽运用到科研和教学实验中去。


港工馆浑水动床模型顺利验收
11月30日,在专家们严苛的目光下,技术人员操纵着控制电脑,发出各种指令。在2800平方米的水池中,水流从一端涌出,一时间流水奔涌,迅速扩展到整个水池,“涨潮”了。到了最高的潮位后,水流又逆转流向,向着一边逐渐“退潮”。在四十分钟内,完美的重现了大海中的潮涨潮落周期。
随着指令的再次发出,两边的造波机运转起来,水池里顿时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后浪推前浪。在控制软件的操纵下,平行波浪、弧形波浪、孤立波……
各种波浪轮番出场,漾起一番海之韵。

港工馆的这套设施,有着最长最复杂的名称“动床浑水模型生潮加沙辅助造波系统”。具有模拟海洋中潮汐、潮流、波浪等水动力环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模拟浑浊海水环境下的水动力条件,是研究我国沿海浑水环境的“神器”。它承担海岸开发、保护、泥沙输移、海岸变形等波、浪、流综合作用过程的研究,并可用于海洋技术研发。
双六自由度仿真平台完成验收
11月30日,“双六自由度仿真平台”顺利完成验收,验收由海洋工程学系副主任,船舶与海洋结构研究所所长冷建兴教授主持,以丁凡教授为组长的五位专家把关。此次的验收既是对实验设施工程质量的一次把关,也是对大型实验设备建设进度的一次督促。
专家组来到实验室现场,观看了仿真平台的各种运动模式。三个平台犹如三个巨大的变形金刚,在控制系统的各种指令下完成侧翻、平转等动作,简单的机械动作饱含着复杂的液压控制原理,再小的细节都逃不过专家们严苛的目光。
经过了大约一小时现场验收后,真正激烈的验收会议拉开帷幕。专家组从实验现场空间设计的合理性、零部件的规范化、操作的交互性、设备的可靠性、坐标系的标定等多方面提出了意见,冷教授则主要针对平台整体的控制精度向对方提出了疑问和要求。与会三方经过近4小时的激烈讨论和协商后,最终拟定了仿真平台的后期整改方案。


水声馆活动实验平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自2014年7月起,经过设计、采购、加工制造、现场组装调试,“活动实验平台”项目终于迎来调试及验收。在消声水池的池面上,两架蓝色的“虹桥”静静伫立。
两个实验平台一台用于测试,一台用于声源,是未来进行水下声学研究的测量移动定位装置,分为大车及小车两部分,大车沿水池长度方向两侧轨道行走,小车在大车上架设的轨道上沿水池宽度方向行走。小车上设置有升降回转装置,可实现升降及回转运动。在平台的升降杆下面,还加装了水下监控摄像头和水下灯具。能直观看到升降杆在水中的位置和实验期间的工作状态,给科研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5年11月30日,来自国内各个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对活动平台进行了验收。专家们不仅认真听取了项目承制单位的研制工作总结报告,并且到项目实施现场检验了设备试运行演示,经过几番讨论质询,一致认为活动实验平台大、小行车和升降回转机构的性能指标均达到合同及技术协议的要求,系统试运行情况良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顺利验收。随着活动平台的建成,标志着消声水池已经可以投入科学研究,同时,为消声水池的后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海洋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