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首页  |  平台基地

一、基地介绍

2012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原“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朱世强教授任中心主任。中心通过建立海洋装备创新资源的公用机制,以“创业富民、创新强国”为宗旨,实施“国际化、创新型”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突破海洋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制约,为我国海洋装备产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一站式的技术和测试服务,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海洋试验条件奇缺、严重制约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强化对我国海洋经济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目前,中心已建成双六自由度测试平台,专门用于恒张力、恒位移船舶吊机的工程化技术问题;已经完成土建的45米直径的大型操纵性试验水池,专门为高端船舶研究其操纵性能而设置;已经完成验收的60MPa压力筒,专门为研究深海大型作业装备而设计,可以容纳直径3米,高度4米以内的深海各类装备的压力环境考核试验;计划筹建的400米高速拖曳水池,为研究高速水面船的快速性而设。中心在浙江省发改委2016-2017、2018-2020年度考核评估工作中均获评估优秀,并参与共建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9年获颁首批“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021年12月起,原实验室根据省发改委的要求统一转设为省(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二、研究方向

(一)海洋观测和智慧海洋研究方向:围绕海洋物联网互联互通的需要,重点解决突破水面屏障的异构异质混合通信组网技术,网络架构下的声、光、电、化传感技术,多源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技术,打造数字海洋信息系统。方向带头人:朱世强教授。

(二)海洋土木工程研究方向:面向浅海、深海海洋空间(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以沿岸陆域为依托,拓展海洋发展空间,主要开展物理海洋与水动力学、海洋土木工程工程材料、海洋岩土工程、海洋结构工程、海洋土木工程信息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方向带头人:王立忠教授。

(三)海洋能源装备研究方向:以舟山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为依托基地,主要开展海流能发电、波浪能发电、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开发利用及海岛(礁)应用技术的研究。方向带头人:李伟教授。

(四)智能化船舶装备研究方向:围绕特种推进器、高端船舶装备二个核心领域,以无人艇研发测试基地建设为重点,研发动力定位船舶推进器、无余量船舶薄板焊接技术、3D可视化船舶无余量搭载技术、作业型遥控水下机器人、张力绞车和升沉补偿吊机等智能高端技术并推进技术的产业化。方向带头人:冷建兴教授。

(五)海洋水下高端装备技术研究方向:研发高水平深海空间站、深潜器、水下自主机器人等综合性多用途海洋科研装备;引进消化传感器、特种材料、高精密度机械加工制造等技术,突破水下设备能源供给等共性技术,提升多用途海洋科研装备部件的配套化水平。方向带头人:陈鹰教授。 


三、代表性成果(更新中)

王立忠教授团队针对异形隧道建造与运营问题,在大跨隧道与基坑变形稳定控制、明挖隧道结构健康全周期监测、LED照明光效及视觉功效、分散排放隧道全环境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创新,成果应用于紫金港隧道、环城北路隧道、紫之隧道等重大工程,节省投资及运营成本3600余万元,降低交通事故率10次/年,使工程沿线约67000平方米土地免受废气排放的污染,产生间接经济效益(土地增值)约1.7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获2017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伟教授团队研发的海流能技术研究形成了5kW 、30kW、60kW、120kW、300kW、650kW(目前国内单机功率最大)水平轴半直驱机组系列和涉海特种仪器专用50W、500W、2kW、75kW直驱机组两大系列装备产品,率先形成水平轴机组列阵运行系统,并实际应用于东海舟山、黄海胶东岛屿或海域供电,为海岛建设和海防设施提供特色能源装备,有效破解海上供电难题。截至目前,浙江舟山海流发电站还起到国内首个实海况海流能发电装备试验基地作用,为主要海洋能发电装备研究单位包括国电集团企业、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杭州江河水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海流发电装备实海况试验提供测试技术和安装平台支撑。

实验室海洋观测网研究团队联合机械学院技术团队,利用摘箬山岛附近海域条件,开展海底观测网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在国家相关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法规和浙江大学的支持下,项目组将研究获得的其中12项专利成果投入市场,于2015年12月与中天科技成立了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海底接驳盒、水下观测节点、海缆接头盒、海洋传感器、海工器件等产品、技术和相关软件的研发、设计、制造等。

 

四、联系方式

    王玉红老师:wyhong@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