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浙大海洋学科,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定学科与专业体系的专业型、研究型学院。作为浙大海洋学科最早的策划者和海洋科技交叉研究的推动者之一,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树锋教授感到高兴和欣慰。
回顾浙大海洋学院创建历程,杨院士认为,当初学校与涉海学科上下呼应、合力推动海洋交叉学科发展的决策是正确的,期待海洋学院依托学校多学科的优势,重点发展好海洋技术与装备,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谋划海洋学科布局
“浙大海洋学科的建设是从1999年开始谋划的。”杨院士回忆,1998年四校合并后,利用并校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浙大开始谋划新建一批新型交叉学科,推进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时任学科建设处处长的杨树锋按照潘云鹤校长的要求,牵头开展调研和凝练,“最后确定四个领域作为学校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海洋是其中之一。”杨院士说,“我们考虑到,一是未来海洋领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二是我们学校涉海的专业很多,都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三是我们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就在家门口,可以优势互补。”
1999年,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在京开会期间,杨树锋陪同潘云鹤校长约见中国海洋大学徐世浙教授,商议发展浙大的海洋学科。“我们都是学科评议组的成员,徐老师是海洋学科评议组的专家,我们就想请他到浙大来。”杨院士说,徐老师欣然应允,不久便调入浙大地球科学系。2001年,徐世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初,徐世浙、杨树锋和陈鹰、金伟良等教授联合向学校建议,成立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杨树锋被推举为中心主任。
推进海洋科技研究
“中心依托当时的理学院、建工学院和机械能源学院,同时辐射其它相关学院而建立,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队伍开展科研业务工作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杨院士说,这三个学院之前在海洋领域已有良好的开局,在科研项目立项上有重要收获,并且在跨学科合作方面作过有益的尝试。
“像徐世浙老师是海洋地球物理领域的高层次专家,陈鹰老师是海洋装备领域的专家,金伟良老师是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杨院士介绍,连同自己,四位提议人分别担任各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组成了50人的研究团队,围绕海洋地球物理与海洋监测、海底科学与深海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海洋工程与近海资源及环境等重点方向开展交叉研究。
“我作为召集人把涉海学科的教授们聚集在一起,陈鹰教授负责中心的具体事务,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杨院士说。中心成立后,在全校范围中进行了涉海项目的筹划与设计,组织学校涉海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对发展海洋学科进行谋划和规划。
“中心还通过编发活动简报和涉海学科成果专报,来推进跨学科交流合作,”杨院士说,因为中心还不是一个行政建制的机构,比较松散,就以简报的形式,把各个涉海学科连在一起。“通过简报,让学校了解海洋中心正在推进的工作,也让外界了解浙大正在走向海洋。”
重点发展海洋技术
从2005年开始,杨树锋不再担任海洋中心主任,但仍参与中心的学术活动和在海洋地质领域的研究,至今还是海洋学院人力资源委员会副主任。看到海洋中心一步步走上正轨,在陈鹰、朱世强等教授带领下发展成为海洋系、海洋学院,杨院士感到非常欣慰,“成立海洋研究中心是浙大正式走向海洋的标志,”杨院士说,从现在海洋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势头来看,学校当时确定发展海洋学科的决策是正确的。
杨院士长期从事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研究,也是海底科学与深海资源研究领域的专家,他认为,浙大海洋学院的重点应发展海洋技术、海洋装备。“在浙大,机械工程、岩土工程、近海工程和信息、计算机控制等学科,都很强,”他认为,这些其它海洋院校都不具备的工科优势,将为浙大海洋学院发展海洋技术提供强大的支撑。
杨院士说,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科学、工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必须要围绕国家的需求来谋划。之前,国家对海洋装备的需求不大,国内的海洋院校也都以海洋科学为主,起步早,发展快,“新的时代提出了发展海洋技术的要求,我们在这个时期起步,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率先走到前面去。”
“作为一个学科的完整体系我们要全面布局,在大力发展海洋技术的同时,发展海洋科学,也不能忽视海洋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杨院士说,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包括海洋经济管理、海洋物流、海洋考古、港口规划等人文、社科领域也要布局,也要发展。他对海洋学院“以工为主、文理兼顾”的发展理念表示赞赏,“在人文这一块,我们地球科学学院的人文地理学学科也可参与”,杨院士说。
来源:浙大海洋学院党政办 文: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