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学院地质与资源研究所叶瑛教授课题组参与完成的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专项“天然气水合物原位地球化学探测系统”获得了2015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作为可能替代油气资源的水合物资源,是海底储量丰富的矿藏资源,并具备独特的生物、基因资源。因此,对它们在海底的储备性勘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叶瑛教授课题组成员潘依雯、郑豪、夏枚生等针对深海热液扩散流引起的、深海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烃渗漏引起的物理化学参数异常现象,研发了高精度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检测相关化学异常信号,为精确定位资源位置提供信息。
水下物理化学多参数系统由探测电极系统、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和耐压封装系统组成。研发的多参数传感器系统可实现在海洋大深度范围内(~4000米),对多种物理、化学参数进行在线、实时、长时间观测。本项目的电化学传感器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直接在海底检测总溶解H2S、Eh、溶解CO2、氨氮浓度和pH。从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角度,系统能同时处理多组数据的采集、存储和通讯功能,并具有低功耗和小型化两个重要技术特点。
项目的设计研发以“海洋六号”水合物调查船为基础配置条件,研究成果为该船的配套设备,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高效快速勘探提供地球化学技术支持。在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社会效益。不仅如此,研究成果还可应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热液硫化物、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海洋工程勘查领域。其中水下原位高精度探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降低相关产品的进口依赖,促进自有知识产权的国有产品开发利用,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 潘文)供稿:海洋化学与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