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受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委托,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承办的“极地海洋:变化与观测”研讨会在舟山校区召开。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极地海洋的变化与观测等领域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兼职教授陈大可院士作了题为“关于极地海洋观测的几点思考”的特邀报告。他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阐述了极地海洋研究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分享了在极地海洋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面的成果。
研讨会围绕“极地海洋过程及其气候效应”、“南大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北极海洋碳汇与海洋酸化”、“极地海洋观测技术”等四个版块进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机器人研究所(筹)所长朱世强教授主持“极地海洋观测技术”议题,并作了题为“极地长期无人综合观测基础网络关键技术研究”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旨在解决能源供应、数据实时传输和联网、极地通信等问题的“极地屋”方案,引发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与讨论。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张海生等召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一所、二所、三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二十家单位极地问题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考察了舟山校区和大型实验设施平台,并出席观看了海洋学院2016年首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校文琴艺术团舟山校区专场演出活动。
(文 费茵/图 王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