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首页  |  学院动态

[要闻] 院士专家把脉浙大海洋学科发展

作者:高楚清 姜书 发布日期:2016-05-28 访问次数:50

5月25日,浙江大学海洋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在舟山校区举行,两院院士潘云鹤、苏纪兰、封锡盛和校内外专家庞学铨、黄建钢、刘继荣等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舟山校区(海洋学院)的办学实际,为浙江大学海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院士,结合带团开展海洋事业发展和工程科技发展咨询调研的经历,阐述了海洋的本质。他指出,海洋事业是一个多部门主管、多学科支撑的综合性事业。海洋学院的建设靠一个专业、一个部门来完成是很困难的。希望学院沿着学校确定的“专业型、研究型”方向发展,探索“群智”的办学模式,把学院建设发展好。要按照“国家要赢、学校要赢、学院要赢”的原则,集聚浙江大学的整体实力,瞄准国家在海洋强国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包括海洋工程、智慧海洋、海上智慧物流、亚太国家战略等新兴领域和方向开展重点研究。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苏纪兰院士认为,海洋的领域非常宽泛,要发展好海洋学科,必须进一步凝练方向和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海洋的人才培养应以研究生培养为主要任务,本科阶段主要是做好打基础的工作。他建议,要淡化工程,加强技术,尤其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要结合浙江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深入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封锡盛院士分析了我国机器人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建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水下机器人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研究部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浙大发展委员会副主席、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庞学铨认为,海洋人文社科的发展是提升学院知名度,加强学院与社会地方密切联系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海洋人文社科建设,要以研究为主,以社会服务为主渠道,以学科建设为辅。要与舟山地方相结合,在海洋文化、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等方面开展共同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黄建钢教授认为,我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相对于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学科非常薄弱。建议把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加强海洋教育,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增强保护海洋的海洋意识。浙大发展规划处处长、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继荣研究员认为,海洋学院的发展要坚持“研究型”、“专业型”的办学目标,做实“院—系—所”的三级管理。要继续探索实践运行机制和模式,完善校区管理机构和职能。

校长助理、海洋学院院长陈鹰作了题为《海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报告,向院士专家介绍了海洋学院的办学历程、学科规划、专业建设和海洋研究院、海洋科创园、摘箬山科技生态岛和舟山校区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情况,以及在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情况。

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海洋学院党委书记朱世强主持。他说,海洋学院从09年成立海洋系开始七年多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需要进一步回顾总结反思。在“十三五”期间,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浙江大学海洋学科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亟需集聚各方面的智慧。各位专家领导畅所欲言,坦诚直言,为海洋学院进一步明确思路、目标,进一步梳理战略举措和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出谋划策,相信会对学院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会议期间,与会院士专家还参观了舟山校区和海洋工程技术系列大型实验设施,赴浙江大学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进行了考察。

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阮啸,副院长胡富强出席。海洋学院各研究所及各内设机构负责人参加咨询会。

(高楚清 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