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首页  |  学院动态

[观点] 陈鹰:应大力发展海洋工程与技术,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作者:高楚清 发布日期:2016-06-11 访问次数:63

6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6第一届“人文海洋论坛”上,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海洋学院院长陈鹰在演讲中呼吁,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工程与技术,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陈鹰教授从1998年开始,由所学的机械工程学科投身海洋领域,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研发。他是我国首位潜入上千米深海的科学家,曾带领所在团队开展了深海海底资源勘探技术、深海作业技术、海底观测网络技术、深潜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随后,他与同事们一道在浙江大学创建了海洋学科,建立浙大海洋学院,并担任创建学院院长。“十五年前下潜到2500米的海底,不是靠我们自己的技术,而是用美国人的技术。”陈鹰回忆说,当时为了探测海底的物理化学情况,去测海底火山的温度,市场上的温度计进到水下100米就都失效了。“那我们就自己做深海温度测量仪,就是这么过来的”。

陈鹰阐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文海洋与海洋工程技术的关系。“从工程的角度看人文海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需要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包括企业等方面的共同参与;需要国人走出国门,进入海洋。”陈鹰认为,无论是远洋运输、防灾减灾、海上救援、渔业捕捞,还是国家安全,都要能够在海上安全航行,要能够到达海洋的任何地方,要了解海洋信息,要掌控得了海洋。“譬如建设‘智慧海洋’,就需要从海洋信息感知(传感器)、通讯到大数据处理。这些无一不要海洋工程与技术的支撑。”

陈鹰坦言,目前我国海洋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重要性还没有被政府和民众所重视。“海洋工程,大家更多的认知就是海洋油气工程;海洋技术,通常被认为是海洋仪器仪表。大家的认识非常局限。”陈鹰强调,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现有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过于陈旧,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海洋工程与技术”学科和相关专业,也就没有培养专门人才的渠道,没有开展相关研究的专业机构。“很久以前在学科专业设置中,把海洋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内容,分放到‘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之中,这个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改变。目前从事海洋工程技术的人才,都是从其它各专业领域转行过来的,非常不适应我国当前形势的发展。”

“南海岛屿建设,就是靠强大的海洋工程技术来支撑开展的。还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利用、海水淡化、海洋传感器、深海潜水器、水下通讯等等,都是海洋工程与技术的范畴。”为此,陈鹰建议,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与技术,先从人才培养开始,设置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并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创新人才队伍,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攻关。他希望国家重视海洋工程技术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大力鼓励中国企业涉海。并重视海洋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科技项目设置,解决该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摆脱依赖进口,发展自己的海洋工程技术,支撑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同时,也要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学科划分、教育部的科技委的学部设置、国家奖的申报领域设置等方面,给予‘海洋’的地位”。

第一届“人文海洋论坛”是当天启动的以“海洋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2016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首个活动。基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的倡议,本届论坛解读和阐释中国人的海洋观,首次提出“人文海洋”的概念。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文海洋与战略规划、人文海洋与海洋合作等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等建言献策。

论坛上,农工民主党中央、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主办单位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联合发出倡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启动“人文海洋天地海一体化信息工程”,共同探索“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机制,把“人文海洋论坛”办成一个常设化、国际化的公共交流平台。主论坛结束后,论坛将于辽宁大连、山东青岛、浙江舟山、广西南宁、海南三亚等地举办分论坛,展开持续性的交流研讨活动。陈鹰介绍,舟山分论坛活动拟于2016年10月在舟山校区举行。

(文/摄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