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8月5日,海洋学院2015级海洋科学专业(海洋生物与天然产物方向)21位本科生在海洋生物研究所邸雅楠、王品美、丁婉婧、佟蒙蒙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暑期专业实践。此次实践旨在加深同学的专业知识认知,培养专业兴趣,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内容安排的紧凑而丰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舟山近海潮间带生物、海洋微生物以及近海浮游生物调查;实践汇报和总结;海洋生物专业标本认知学习。
第一阶段的实践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其中潮间带生物调查和海洋微生物采集的实践分别在舟山朱家尖大沙里以及东港莲花岛进行。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分为四组,每组负责一个断面,按照标准化样品采集方法,有序地开展对不同潮间带生物和海洋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包括样品采集站点的经纬度测定、潮位测量、定量采样框使用以及生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等;近海浮游生物组成调查以及海洋水文环境调查的学习,则乘坐浙江大学“紫金港”号科考船在摘箬山岛进行,同学们首次接触并学习使用浮游生物采集网、YSI多参数测量仪及卡盖式采水器等专业采样仪器,极大地激发对海上调查的浓厚兴趣。

舟山的夏天艳阳高照,却丝毫无法阻挡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在完成采样实践后,同学们马不停蹄地回到教学实验室,对采样获得的海洋生物样品进行分类、保存和种类鉴定。通过对生物样品的形态观察以及特征鉴定,同学们了解到舟山近海常见的生物种类及其基本习性;在同学们搭建的样品展示区,各种亲自采集鉴定的生物样品丰富多彩,通过不同生物样品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对于所采集的滩涂泥样、水样和生物样品,同学们进行了海洋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实践,应用稀释涂布技术将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展现于培养基之上,系统学习了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培养微生物的流程与基本操作规范,让同学们对微生物有了一个较为形象的认识,极大培养了同学对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兴趣。

在实践结果讨论与展示阶段,每位同学都从不同角度对实践结果进行了科学分析,同时也畅谈了对本次实践的感悟,特色鲜明、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体现了同学们对于海洋科学专业的喜爱,极大激发了同学们深入学习海洋生物的兴趣。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同学们参观了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对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的标本开展认知学习。在这里,有大型鲸的骨骼标本,也有高度不足1厘米的海螺标本;既有舟山海域特有的野生带鱼标本,也有来自深海的蝠鲼样品。在浙江海洋大学陈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同学们详细了解了各种海洋动物的分类标准、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当看到与自己前期所采集生物样本相似的标本时,同学们兴奋地描述着它们的特征及当时进行鉴定的场景,过程中洋溢着浓浓的满足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海洋以及海洋生物的巨大魅力。

海洋生物与天然产物暑期专业实践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学院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教学管理部、实验设备部、学生工作部以及总务部的老师们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本次暑期实践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开展海洋生物专业综合调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暑期专业实践虽已顺利结束,但同学们对海洋生物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努力不懈探索海洋知识的旅程还将继续。正如一位同学所说:“这次的离开不代表结束,而是另一段的开始,希望下次踏上这片土地,我们更优秀!”
供稿:海洋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