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7日,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主办,海洋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海洋化学与环境研究所、海岛海岸研究所联合承办的“人工上升流技术及其对海洋环境作用学术研讨会”在舟山校区召开。会议邀请了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多位海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展示了我校在人工上升流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交流了海峡两岸有关单位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海洋科学及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及合作的机会,也促进了我校进一步深入开展人工上升流理论研究与应用工作。
16日上午,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在舟山校区拉开帷幕。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海洋学院院长陈鹰教授主持开幕式,海洋学院院长助理王晓萍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

会议中,陈鹰介绍了我校在人工上升流技术及其对海洋环境作用这一课题的前期研究进展,总结了浅层注气、多能互补、上刚下柔涌升管等三个方面的技术特点,从而满足低耗、长效、可靠的工程要求。台湾中山大学陈镇东教授、洪庆章教授、陈冠宇教授,台湾大学梁乃匡教授、郭振华教授,中科院海洋所孙松研究员,厦门大学高坤山教授、黄邦钦教授,中山大学殷克东教授,海洋二所陈建芳研究员,天津科技大学孙军教授,中国水科院黄海所刘慧研究员,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赵建民研究员等10余位国内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受邀作专题报告。海洋学院吴嘉平教授、樊炜副教授和潘依雯博士也作了学术交流报告。

会议围绕自然上升流及人工上升流对于海洋环境、海洋碳循环、海洋浮游生物、海洋营养盐循环和海洋酸化等诸多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利用人工上升流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与会者还就游牧式温差电厂、水下机器人、海洋环境修复等诸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在最后的讨论及会议总结环节,各位专家分别就人工上升流技术的现状、研究问题的实用性及应用领域等问题各抒己见,并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两天的研讨会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海洋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对我校人工上升流工作取得的现阶段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工作开启了科工结合的道路,为更好地研究海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并建议了后续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更加紧密的研究方向以及合作模式。
会议期间,专家们还参观了舟山校区以及海洋工程技术大型实验设施群。
文/李逸凡 图/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