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首页  |  学院动态

[科考] (二)运动过敏综合症的理论认识与应对措施之研究

作者:叶瑛 发布日期:2016-11-24 访问次数:266

2016年11月20日 18:10:27 (星期日)

这个作为一篇日记的题目似乎太严肃了。只因我即是“运动过敏综合症”的患者,又是相当不错的科学家。立个课题,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又服务社会,也未尝不可。

“运动过敏综合症”用大白话说就是晕船,每次出海这病症都要着实折磨我一回,这次也不例外。雪龙号总排水量两万余吨,硕大的船体在西南印度洋的波涛中左右摇摆,上下颠簸,犹如一叶扁舟,又像是婴儿的摇篮。离开Fremantle不久,我就躺倒在床铺上。事先也做过周密的准备,口服晕船药吃了,晕船贴该贴的地方都贴上了,晕船腕带一手一个,可效果似乎不怎么样。

经历过最长的一次晕船是在太平洋上,首次出海随大洋一号对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进行调查。近一个月的科考,有近一半时间是头晕目眩,不思茶饭。这是慢性运动过敏综合症的表现。好在同事们对新来的菜鸟关怀备至,基本上让我处在半休状态。

最不堪的一次晕船是旅行结婚的那一次,和新婚的妻子去普陀山,冷空气呼啸南下,正规轮渡已经封航,为了不错过后续行程的档期,只能搭乘渔船去朝拜观音。刚开船才过几个大浪,我就觉得船在转、海在转、天空在转,我的脑袋和五脏六腑也像翻江倒海般的在剧烈旋转。失去了空间感、分不清上下左右的我伏在船帮上狂吐不已。这是典型的急性运动过敏综合症。妻子一手托着我的额头,一手拍打着背部,首次出行就被她像婴儿般呵护是多么的不堪。在登岸时没忘记展现好男儿英雄本色,看准码头抢先一步,然后转身牵了妻子一把。丢在船上的颜面咱在岸上挽回,上得岸来我又是好汉一条,而且颇具君子丰度。

可这一次身份已不再是一般的科考队员,而是几十号人的队长,总不能卧床两周后再履职,也不能等着别人来照顾。肩上担负有协调计划顺利执行的责任,必需尽快站立在自己的岗位上。简单说:不能等两星期,也不用别人照顾,要尽快靠自己的力量去解除晕船症状,这就是本课题的立项宗旨。

晕船时肠胃开始罢工,食物吃进去很快就吐出。口味也与往常不同,鱼肉不再是美味而是油腻。为了迎合肠胃变化,从厨房要来一罐广合腐乳,伴着米饭细嚼慢咽。最初的两天居然就这么顶过来了。随后遭遇七八级,阵风九级的大风浪,餐厅从满座状态减员到不足三成,坚持正常就餐的好汉中仍然有我。

吃得下靠的是毅力,要让怠工状态的肠胃恢复正常还要用些谋略。健身房中有走步机,设计者的目的是让你能在狭小空间中消耗过剩的卡洛里,达到控制体重,保持体形的目的。我居然发现在走步机上以三至五公里的时速慢走能有效缓解晕船。走着、走着,我忽然茅塞顿开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从运动医学角度上看,人和参照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状态下(正常状态)参照物静止而人体在做主动运动,内耳前厅使人体保持平衡;第二种状态(乘车船状态)与此相反,人体没有主动运动但被环境携带着做被动运动。如果内耳前厅仍然按照处理第一状态的模式去应对第二状态,结果就是失去对人体平衡的控制。此时运动过敏综合症患者的内耳前厅出现过激响应,从而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脑洞继续开下去,当我在船载走步机上行走时,人和参照物的关系是第三种状态,即人体在做被动运动的同时也在做主动运动,这是一种介于第一和第二两种相反状态下的过渡状态。经过这种过渡状态的训练,可以诱导平衡机构更快地适应新环境,缓解运动平衡器官的应激反应。这是我对运动过敏综合症的新认识和解决方案,不知医学专家们能认可否?

在叶氏(本人姓叶)晕船理论指导下,加上正确的应对措施,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有效缓解运动过敏综合症只用了两天,第一次出海可用了足足两星期。可见这理论还算正确,措施也基本奏效。为便于成果的推广,把治疗运动过敏综合症的体会归纳为三点供大家参考:一是合理用药,口服晕船药首日一天两次,每次一片,此后减为一次半片维持3-4天;二是适度运动,在船载走步机上每天慢走2-3次,每次半小时;三是坚持进食,吐了再吃一点,别让胃彻底空着。

我的叶氏晕船理论未必是首创,在这一方面我孤陋寡闻,这毕竟不属于我的专业范围;但没准我提出的应对措施,也就是晕船的治疗方法却有些新意。回去后尝试写篇运动医学论文如何?核心内容是,对于人体内的运动平衡器官而言,人体的运动有三种状态:人体做主动运动是第一种状态;人体被环境携带着做被动运动是第二种状态;运动过敏综合症(俗称晕船)发生在第二状态;人体同时进行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是第三种状态,比如在走步机上行走。经过第三状态的训练,运动过敏综合症能迅速缓解。病例只有一例似乎少了一些,但效果还不错:1-2天症状明显缓解,3-4天基本复原(不能根治)。

据说船上晕船的队友看了本日记后纷纷效仿,效果都还不错。

( 文:叶瑛 整理编辑: 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