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叶瑛教授直飞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弗里曼特尔,登上了航渡至此的“雪龙”号,与科考队其它队员会合,开始了为期近五个月的海洋科考。自本期开始,我们将连载叶老师从雪龙号上发回的南极科考日记,跟随叶老师的脚步,踏上南极科考征途,感受世界最南端的神奇景象。
2016年11月17日(星期四)
上午从杭州出发,经广州转机,到达西澳首府珀斯已是次日早晨。船务公司派来的大巴司机已在出口等候,载着我们一行三十七人,二十公里用了约三刻钟。这可是当地人出门上班的高峰期,交通不像国内那般拥堵。西澳是个羊比人多的地方,地广人稀是最大特色,即便是在首府,人口密度也远不如国内的沿海城市。
到达船边时,领队、船长、大副,还有在上海登船一路航行过来的考察队同事们热情迎了上来,握手寒暄后很快被安顿了下来。明天就要开船,同来的人大多选择去珀斯,搭乘火车只要半小时。原想在船上休息,毕竟昨日昨夜都在旅途中。又觉得有些不舍,站在船上望去,眼前的澳洲小镇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信步走下船玄,想在码头附近溜溜,有位同事从后面追上来,看他挎着的单反相机,不用问就是一个地道拍客,正好结伴同行。
雪龙号停泊在珀斯南面的小镇Fremantle,这里有面向印度洋的深水良港,也是西澳通向亚太、中东、欧州的海上门户。港口不如上海洋山那般气派,也不比宁波北仑的繁华,但也时常有巨型货轮的进出停靠。雪龙号对面的一艘集装箱船从个头上看应该在十万吨以上。
靠海吃海,Fremantle的空气中都散发着浓厚的海洋气息。就在港区,就有一个很像样的海洋博物馆。你能想到的和海洋有关的几乎都能看到:代表海洋文化的是各色以海洋为题材的明信片、信封、卡片;各类船舶模型,从早年欧洲移民乘坐的帆船,到二战时期澳洲及盟国的战舰和商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澳大利亚的诞生、成长与海洋的关系:祖先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历史上的外敌入侵来自海上;近代经济繁荣依赖海外贸易,尤其是中国市场对矿产品的强劲需求。
港口边有一座古炮台,上面一座铸铁小炮似乎不是用来防御的,更像是迎宾的礼炮,炮口指向的西南方向是澳洲宗主国战舰的来访方向。炮台的基岩简直就是一部地质教科书:交错的风成层理说明这里数万年以来曾季风盛行,风卷黄沙景色不在,炮台硝烟却难掩地质印记;松散的砂石被碳酸盐胶结成坚硬的岩石,代表的是海相成岩作用,证明高耸海面的炮台曾经在海平面以下;裂隙沿线岩石结构变得疏松,反映了地表雨水对岩石的溶蚀,也说明这里的气候并不干旱。只可惜地理位置遥远,不然的话Fremantle可能会成为培育中国地质学家、尤其是海洋地质学家的摇篮。
海滨公园中有一片参天的常绿松柏林,即是小镇悠久历史的象征,也给当地环境增添了融合自然的秀色。小镇的街道有序而整洁,中午时分街道两旁的店铺都迎来了黄金时刻。我们走进了一家邮品商店,我们感兴趣的是当地特色的信封,带去南极盖上中山站的考察纪念章,或许能满足同事们的期待。店里的信封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亚裔老板娘解释说,她们要到新年后才会再进货,如果我们回程时再来就会有货。看来当地的消费群不乏像我们一样的海外客。附近还有一家被雪龙号称做老马店的药店,只要你光顾过这里,华裔马来西亚籍老板娘就会不时给你发邮件,问候之外还附上一张畅销商品的清单,列有进货价、市场价、老马家售价。亲情加价格优势,不怕你不再来。当国产奶粉信誉跳水时,老马店甚至提前几个月备货,等待雪龙号老客户们的到来。
Fremantle小镇,吸引我们的是她饱含海洋韵味的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历经沧海桑田的炮台基岩、温馨的街道,诚信的商业氛围。只可惜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里,不过当我们从南极归来时,肯定还会再次光顾老马店。
(文:叶瑛 编辑整理: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