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3次南极考察队中,队员的身份有两种类型,度夏和越冬。大洋队、内陆队清一色都是度夏队员,在中山站有度夏和越冬两种类型。虽然“度夏”和“度假”谐音,但我们自上船以来都在忙碌着,基本上和假日无缘。南极的夏日来去匆匆,工作窗口时间时不我待。我们的工作节奏必需要跟得上南极夏日的脚步。
南极夏日最大特色是极昼和强光,这里已经没有夜晚,太阳一整天都在天空挂着,虽然角度不高,但光辐射强烈,因为高层大气中存在臭氧洞,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低,加上地面冰雪的强烈反射,晒黑甚至灼伤皮肤只需要一天。要和阳光比赛:是你涂防晒霜快,还是它晒黑你快。在南极露天活动不仅要涂防晒霜,而且最好用面罩把脸全部包起来,再带上墨镜,防止雪盲。科考队员在野外作业通常是根据声音识别队友,大家都看不见对方的面孔。
随着夏日来临,动物王国的节奏也在加快。冰面上成群的海豹,会在几天内不见踪影。母海豹在结束哺乳后会带着小海豹去大洋中觅食。因此我们中的动物学家,海洋三所的妙星老师在卸货结束后急匆匆上岸,他要赶在海豹离去前观测它们的行为。
这里的夏日没有繁花似锦,但苔藓、地衣还有微生物在夏季到来时会进入生长、分裂繁殖的旺盛期,中国海洋大学的朱天骄老师也抓紧时机,在中山站附近的海边采样。他和妙星结伴而行,一看行装就知道他们行家,他们的脚步和南极夏日一样快。
南极的冰山在夏季来临后也变得活跃。你们听说过冰山翻身吗?人一夜睡眠需要翻好几次身,哪怕是在睡梦中,这是避免一侧血管被压迫太久的自然反应。去年夏季,中山站离岸不远的一座巨大冰山突然翻身,掀起的巨浪就像一次海啸,把堆放在码头等待装船的二十几个集装箱冲的七零八落,汤站长它们费了好大劲才把它们找回来并重新码放好。冰山翻身和融化速度不均匀有关。由于海水热熔量大大高于空气,因此冰山浸泡在海水中的部分融化速度较露出空气的那部分快,冰山的重心因此发生改变,日积月累最终导致这个庞然大物翻身。得出的教训是,今后要赶在冰山翻身前把码头的货物运走。这可有点不容易,因为没有人能预测冰山何时会翻身。
即便是海面浮冰,虽然它们不会翻身,变化也很明显。在同一地点的冰芯钻探发现,时隔两日,冰内溶孔有明显增加,如果这具有普遍性,意味这我们脚下的这片浮冰会变得不稳定,更加容易破裂,这就是冰上作业的不确定性。雪龙号是破冰进入卸货作业区的,在外侧海面,浮冰被海风赶来赶去,如果风向变化,浮冰在我们这里汇集,会给我们的撤离造成很大麻烦,这是另外一层的不确定性。33次南极考察队的领导们此刻正密切关注着冰面的变化,还有外海浮冰的动向。因此我们的卸货要快,要赶在冰面碎裂之前,或者是退路被堵上之前完成。
即便是内陆队,时间也很紧迫。大陆冰盖看似稳定,在夏季也开始萌动。由于融化的雪水注入冰盖下部,导致冰盖移动速率增加,表层裂隙发育也随之增加。要知道冰裂隙可是吞噬车辆和人员的罪魁祸首。因此内陆队向昆仑站挺近的速度也要快。目前他们踏着南极夏日的脚印向前推进;夏去秋来时又跟随秋季的节律向中山站撤退。
我们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也是遵循自然规律,把握窗口时机的智者。
(叶瑛)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