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段时间卖力卸货,汗水多了睡眠也就多了,几乎是每天都从下午8:30睡到次日早上6:30。同事们也知道我的作息习惯,很少有人夜间打搅我。可昨晚我在一阵酣睡后竟然听到电话铃响,是什么情况?拿起听筒,才知道雪龙号在机动过程中遇到了小小的困难,领队希望大家准备配合。
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穿好衣服,先推开就近的舱门,在甲板上看了一下天气。天低云暗大风裹着雪花,这是典型的低压气旋,降雪后可能会伴随着降温。不用说坏天气和外面浮冰状况是雪龙号临时机动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船朝外海方向后撤到相对安全的海域,以免被冻住或被浮冰堵住退路。这个决定下午就公布了,对于极地科考船而言这种情形不是什么新鲜事。大洋队提前收回了冰上观测装备,然后按部就班做各自应该做的事情。
下到一层实验室,大洋队的主要设备都在那里。推开实验室的门,几个队员在整理装备。一问情况,才知道入夜后雪龙号一直试图脱离,但到现在依然纹丝不动,应该是船体在冰面上固定太牢了。我问大家准备如何配合机动。物理海洋组的孙永明指着他们的冰上钻机说,可以在冰上打一个洞,插入木桩,套上钢索,开动绞车,或许能把雪龙号拉出去。这建议看似不合理,因为绞车和钢缆的承载力只有20余吨,那雪龙号排水量可有两万多;合理的一面在于,此时的雪龙号是漂浮在海面上,需要克服的只是船体与冰面的摩擦力,应该值得一试。还有人说,我们准备了很多融冰剂,何不拿出来一试?这个和前面的建议一样,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若大的船体如果要靠融冰剂脱离冰面,那需要多少融冰剂啊?但雪龙号并没有骑上冰面,而是撞入了冰面,只需要把融冰剂配成溶液,沿着船体与冰面的接缝处浇进去,就能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这是它的合理之处。
在大家讨论的同时,孙博士发现脚下的甲板正在倾斜,这是雪龙号摆脱冰面纠缠的常规措施之一:开动水泵把压舱水从一侧水仓泵入到另一侧,这样倒腾几次,利用侧向摇摆破坏冰面。又过了十几分钟,有人喊道:船体动了。打开舱门朝外望去,冰面正在朝船头方向移动,是雪龙号倒车成功,正在沿着当初进入时形成的冰上通道向外倒车。大家一阵欢呼。我们脑洞大开想出来的主意已经没有机会去验证了,可以回去睡觉了。
我登上顶层甲板,目睹雪龙号倒车至冰上通道与浮冰区的结合部,短暂停顿后开足马力,在冰面和浮冰之间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我们成功脱离了卸货作业区,朝安全水域驶去。
雪龙号是条英雄船,执行极地科考和补给任务已经有三十多次了,今天的机动作业只是一碟小菜。前年也是在附近海域,雪龙号为营救俄罗斯破冰船闯入浮冰区,在为对方提供补给后自己也被困住,在与浮冰周旋一周后,找到浮冰薄弱处撞开冰面脱困成功。在北极也有类似的经历,每一次都是靠自身力量化险为夷。她的破冰能力和极地海域航行经验都是一流的。
刚刚离开的那条冰面通道,是十几天前雪龙号为卸货从沿岸冰障中开辟出来的,冰层厚度足有1.5米。雪龙号经过多次冲撞,船身稳稳当当的固定在冰面上,为的是卸货更安全,这个过程叫冰上固定。雪龙号不仅是科考船,也是为极地研究站提供物资的补给船。当我们在冰上停留十几天不动弹时,可别以为我们被卡住了,那是在执行物资转运作业。
雪龙号已经完成第一阶段为中山站、内陆考察队提供物资的任务,即将开始下一阶段的航程。
(叶瑛) 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