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科考是个看天吃饭的活儿,气象条件对航行安全和作业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气象保障室也是雪龙船的要害部门之一。
掌管气象室的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宋毅老师和东海分局的周晓英老师,两位都是资深气象专家。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雪龙号备航期间。极地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备航情况进行检查,我作为用户专家,参加了这个专家组。当我们走进气象室时,两位老师正在调试仪器。没有能看到这台仪器的正常运行,我要求他们在验收意见上写下两句话:XX设备在维护检修状态,预计起航前能够投入正常使用;如果该仪器不能正常使用,将使用备用装置完成气象保障。可能是当时气氛过于严肃,此后我每次走进气象室,两位老师都拿我当检查组的专家看待,多少让我有些尴尬。事实上,雪龙号的气象保障工作相当出色。今年首过西风带,也就是从Fremantle至中山站的航渡,虽然很多人晕船,但是那些有过多次极地科考经历的人普遍认为今年的穿越是最顺利的,航程节省了两天,而且船的摇摆要明显小于往年,驾驶台与气象室的密切配合是重要原因。
常去气象室的都是雪龙号的重要人物。首先是领队,在中山站卸货期间,他几乎每天要去气象室,每次开会也都邀请气象专家参加会议,目的是要抓住所有的能够飞行的天气,把几百吨物资送上中山站。气象室在卸货期间的表现也得到了领队的夸奖。船长也是气象室的常客,航渡期间几乎每天定期去气象室会商,如何避开气旋、避开冰区是他们会商的核心内容。也有例外,比如这次,为了躲避气旋,雪龙号刻意降低航速驶入了浮冰区,为的是躲避风浪。
南极半岛作业实在是太重要,备战期间我也开始和气象室交朋友。首先把船上发的茶叶捐献出去,因为我上船后只喝白开水。气象室不仅是会商天气和航线的地方,除了每天数次提供预报外,工作之余常有人在这里喝茶聊天。发的茶叶不够,自带的茶叶也所剩不多,看到我捐献的茶叶,宋老师喜出望外。这几天也和宋老师一起体验了他们的工作之一,放探空气球。气象组办公室在前部顶层甲板上,观测室在尾部,距离不过百十米,但并不好走。今天气旋初到,强风携带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疼,眼睛也有些睁不开。甲板上有些积雪,一步一滑,戴着手套的手必须扶着栏杆才不至于滑倒。真不知道穿过西风带时这段路他是怎么走的。气象组终于接受我是需要气象服务的顾客,而不是检查工作的专家。
目前的中期预报让我松了一口气,今明两天我们在冰区躲风浪,后天到达作业区开始作业。我们需要抓紧时间,先完成靠近西风带的作业点。27日会有新的气旋靠近,但影响位置偏北。预计在整个作业阶段气象条件会相对有利。
(叶瑛)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