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傍晚到达作业区,过去了整整一天,这一天紧张忙碌并井然有序,各项作业都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一整天的作业下来,大家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是“磷虾去哪了”。昨晚的第一网仅有几只磷虾,最大的一只在大家手里传递了一圈,让大家见识一下:这身长几厘米通体红色的小东西就是世界上最大哺乳动物鲸鱼的主食。一条成年鲸鱼一天要吞吃上吨重的磷虾,据说在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有上万头鲸鱼,可以大致推算一下需要有多少磷虾才能养活它们。还有数量庞大的企鹅和海豹,它们的主食也是磷虾。据初步估算,南极磷虾的数量非常庞大,足够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优质蛋白质。这些红色的精灵,目前它们在哪里?难道在和我们捉迷藏?
今天早上,气象室的周老师兴奋地告诉大家,有一小群鲸鱼出现在附近。等我们登上甲板,看到有三头鲸鱼在雪龙号附近活动,它们聚在一起,时而出现在左舷,时而在右舷,不时越出水面并喷出高大的水柱,看上去是鲸鱼爸妈带着他们的未成年孩子在嬉戏。有鲸鱼就应该有磷虾,李灵智老师当即决定,把稍后的磷虾拖网作业提前一些进行。经过短暂准备,我们做了第二次磷虾拖网,结果和昨晚差不多,除了水母类,只有几只磷虾。我们分析了作业区的海底地形和洋流,初步认为,磷虾群最有可能出现在作业区的东南侧,而我们目前在西北侧,因此我们会在几天后遇到磷虾群。根据这样的判断,对磷虾拖网作业点的位置作了适当调整。
第二个困惑是“如何获取海底沉积物和底栖生物样品”。昨晚第一次箱式取样,只获得了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砾石。昨晚还进行了一次底栖生物拖网作业,我下班前特意吩咐他们,网上来的石头都不要扔掉,全留在甲板上。早上问了他们战果如何,被告知没有石头,只有两条鱼。网中的两个倒霉蛋明显不属于底栖生物,显然是我们的采样方法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个改进是吩咐队员,今后箱式取样落底前不要减速,保持全速。减速落底适用于淤泥底质,而南极半岛海域主要为硬底,取样器要全速落底才有可能获得样品。第二项改进是在底栖生物取样器两侧各配置了一个铅块。目前使用的取样器适合于三至五千吨级的科考船,干舷低且航速能减慢到2节;而雪龙号是两万吨级的极地运输船,干舷高且航速不能低于3节,只有加铅块后拖网才能落底。
没有困惑的是物理海洋组,他们一整天都很兴奋。作业区的海底地形和洋流都很复杂,而且前人对这一海域研究较少,正是他们大显身手获取新成果的好机会。
作业区的第一条断面在西风带范围内,这里的气旋一个接一个。昨日进入作业区一个气旋刚离开,今天后半夜另一个气旋又将到来。目前风力已经加大,但气象室告诉我们,涌浪会有几小时的滞后,后半夜才会出现影响作业的大涌浪。为此我们对原先的计划做了小改动,把第一断面余下的生物拖网作业延后至其它生物量更丰富的断面进行,抢在气旋影响到来之前,完成第一断面的物理海洋作业。
我们的第一天作业可以总结为:喜忧参半,小幅调整。最大收获是,我们将在西风带海域获得一条较为完整的观察断面。
(叶瑛)20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