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照例起了个大早,先去各实验室转了一圈,发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没有遇到一个人。在现场作业指挥室的电子大屏幕上,航线记录和作业记录表明,今日凌晨两点多,队员们完成了这条断面最后一个点的作业。在化学实验室,几台分析仪器处在自动运行状态,进样器上排满了待分析的水样,他们刚离去不久。
昨日一天(含今日凌晨),我们完成了首条断面的全部观测任务,比预定计划提前了约八、九个小时。这点时间在往常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天气、冰情多变的南大洋科考作业,时间的意义不亚于进行一场战役。首条断面深入西风带约500公里,如果不能赶在气旋影响之前完成观测,它的科学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我们一整天都在和气旋赛跑。
到达作业区后,气象室每天都把一份24小时预报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昨日上午收到的预报是:风力傍晚开始增强,8点左右达到7-8级,但涌浪到来会滞后几小时,凌晨三点后不适合作业。这是我们完成整个断面的截止时间,否则就要放弃1-2个观测点。
对策之一是暂停这条断面上的生物拖网作业,移到下一条断面进行。生物组的弟兄们此时正在为作业犯愁,体积庞大的生物拖网抗风浪能力实在不咋地,冒险作业操作困难不说,还有可能会损坏甚至丢失网具。队长建议暂缓,落得做一个顺水人情,既给了队长面子,自己也没有损失。物理海洋的弟兄们当然高兴,他们被作为重点保障的对象名至实归。这一提议得到了一致支持。这帮弟兄的表现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手脚比以往麻利了许多。节省的九小时,有六小时是生物组让出来的,还有三小时是弟兄们抢出来的。
晚间十时许做了最后一次会商,因为最后一个作业点正处在气旋中心位置,就是我们常说的台风眼。气旋中心风力不大,气象组说;雪龙号抗风浪能力开进去没问题,船长说;既然能进去,到了作业点再决定,现场指挥说。凌晨两点多,雪龙号到达最后作业点,风力的确不大,但涌浪很高,为确保安全,没有做常规CTD,作为替代措施投放了一具XCDT,加上船载观测记录,获得了该点在气旋中心经过条件下的水文和气象数据。
首日作业成功的另一标志是没有出现任何争吵。往年不同单位为水样分配互不相让的局面今年居然没有发生。第一原因可能是人格魅力。主持水样分配的是二所的张海峰,是个帅气公道的80后,承担分析测试的美女们都不愿太难为他,表现得都很谦让。另一原因是技术进步,新设备需要的水样体积减少,争吵自然也就避免了。
雪龙号正在向第二条断面进发,我们傍晚时分到达,预报说气旋已过,海况良好。
(叶瑛)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