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首页  |  学院动态

[南极科考] (五十六)停车维修

作者:叶瑛 发布日期:2017-01-29 访问次数:48

雪龙号昨日停车进行例行的维护保养,给润滑系统更换新的润滑油,也就是先把旧机油放出来,再灌注新机油,整个过程需要十小时。

船停了,人不能闲着,大洋队抓住这个时机进行了自己的作业。

陈志华的海洋地质团队组织新上船的队员进行了上岗培训,学习绞车操作。蓬塔上船的队员既有多次来过南极的老鸟,也有首次上船的菜鸟。不管是老鸟还是菜鸟,只要是新来的,都要进行上岗培训,这是雪龙号的规矩,操作绞车毕竟是个技术活,即便以前干过,隔了一两年难免会生疏。新手更要重头学习。培训过程安全督导曹头不离左右,发现不少队员着装不符合要求,张三没戴安全帽,李四没穿救生衣,王五手上没手套,先把这些都配齐了再干活。还要强调一句,别以为我不在你们就能马虎,在驾驶台的监控中你们都在我的视线中。

培训结束后,他们立即在停船的位置使用重力采样器进行采样,既是练习,也是为了获取海底沉积的资料。当地水深近四千米,采样器往返一次需要三四个小时。第一次采样没有获得样品,重做一次只获得了几枚砾石,和我们在南极半岛遇到的情况基本一样。陈志华把这几枚砾石收入了他的样品袋,写上编号、坐标。这可是他们辛勤七小时的收获。

如果罗斯海的地质采样作业都像这一样岂不扫兴?我问陈志华。底质特征和微地形有关,在罗斯海大陆架有沟槽和隆起,隆起上的确都是砾石,软泥都被底流搬走了,但没有走太远,都堆积在附近的沟槽中。陈志华回答说。他们以往按照海底地形布设的采样点,地质采样的成功率在90%以上。想必他们此次设计的采样点也是参照了海底地形精心设计的,这让我安心不少。陈志华虽然是个70后,但长相要大于他的年龄,言谈举止也像个老道江湖,简短的交谈足以显示他业务造诣不浅。

地球物理组也没闲着,组长杨春国把他们的地球物理设备全部组装起来,并进行了全面检查。地震勘探设备复杂,体积庞大,安装操作这套设备可是高技术活。二所派他负责现场执行,自然是对他十分信任。在以前的航次中,也曾出现过有个小配件型号不符,上船后颇费周折才搞定。这次一上船,杨春国就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们这次格外谨慎,全部设备都经过试运行确认没有问题,再拆开装运,全部配件也都一一确认过型号匹配。

当队员在忙乎时,几头鲸鱼来到船边,围着雪龙号做着各种优美的动作。它们硕大的身躯时而越出水面,时而露出背脊,偶尔也翘起尾鳍,像一片巨大的风帆;还不时在海面做侧滚动作,像战斗机的特技飞行。其中一头还仰面朝天,持续仰泳了几分钟。它们似乎把雪龙号当做了自己的同类,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老大的尊敬。鲸鱼的体型和两万吨的雪龙号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动物王国历来是大者为尊、强者为王,这又被称为丛林法则。鲸鱼们把雪龙号看做同类和老大,在我们面前献舞欢迎,遵循的就是这个法则。鲸鱼的义务表演引得队员们都涌上甲板拍照,快门的咔嚓声伴随着一阵阵赞叹声,鲸鱼们或许听懂了这种声音,表演得格外卖力。

看着鲸鱼的表演也暗自为它们担忧,出没在南大洋上的大型船舶,并不都是雪龙号这样的科考船。也有一些打着科学研究幌子,行商业猎杀之实的捕鲸船。如果这些鲸鱼遇到这商业动物也像目前这般天真,等待它们的命运不堪设想。也很难理解,在这群可爱的动物、也是人类远亲面前,为何有人能如此冷血,对它们大开杀戒。但愿今后商业捕鲸这个行业能尽快消失,让海洋中最大的哺乳类能继续繁衍生息。

下午四点,雪龙号结束了例行保养,甲板上的作业也在此前结束。伴随着主机的轰鸣,我们继续朝罗斯海挺进。

(叶瑛)20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