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预计今晚至明天凌晨到达罗斯海作业区,只剩下不到10小时航程,现在才说备战,也就是作业准备,是不是太迟了?上次在进入南极半岛作业前一周,我就开始张罗忙备战,讨论作业计划和动员开了三次全体会议,弄得全队上下和我一样精神紧张。这次的罗斯海和上次的南极半岛有何不同?让我如此心定神安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是作业内容不一样。在南极半岛,每一个站位都有七八项作业内容,中甲板和尾甲板两个作业面交替进行,有些队员要在两个作业面干不同的活,还涉及到多家单位的人员。组织协调很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混乱,导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不小。而在罗斯海,作业内容相对单一,地质采样和地球物理勘查两项任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重叠,每个具体位置只有一项作业,制定计划的工作也就大大简化。
第二是作业强度不同。南极半岛计划连续作业12天,实际上持续了10天。因为作业内容多,很多岗位无法安排轮班,队员的耐力和毅力面临严峻考验,作为队长,也同样面临压力,要保持对各作业点的巡视,不敢大意。罗斯海地质作业时间持续三天,地球物理连续两天,可以安排人力轮班作业。在体力上不至于太疲劳,失误的概率自然降低。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南极半岛,那些项目负责人都放心地派年轻人上场,由一个理发师带着一帮80后、90后去上阵干活,他们自己在万里之外忙于其它工作。这次在罗斯海,地质项目负责人陈志华亲临一线,地球物理的杨春国虽然是项目的第二负责人,但经验也相当丰富,有多次极地工作经验。由项目负责人在一线指挥,人力上给予保障和协助,其它事务也就不必我过多干预了。
天气和海况也是有利因素。作业区都位于南纬74°以南,已经远离了西风带,即便有气旋,风浪也不至于太大,预计天气和海况不会造成作业中断。
当然罗斯海作业也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是在高纬度海域作业,来自南极内陆的下降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尽管海面气温不会太低,但需要更加注意防风、防寒,对着装的要求和检查不能马虎。此外,地质组年轻、首次出海的队员比例较高,操作甲板装备的经验不足,前几个作业站点需要格外注意安全巡视。地球物理组装备复杂,且涉及高压空气,安全隐患较多,需要事先好设备安装、调试和检查。作业开始后内有高压气体的管路和设备要拉警戒线,防止误触碰造成的事故。
至于地质组能否从海底获得样品,主要取决于海底沉积物的性质,一方面要看运气,也要看陈志华他们事先对海底地形的研究是否到位,资料精度是否足够高。
罗斯海,我们来了。期待她能慷慨一些,让我们的收获丰盛一些。
(叶瑛)20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