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开始,我们已经在沿着陈志华老师设计的剖面进行罗斯海科考作业。这条断面紧贴着罗斯冰架从东往西穿越罗斯海,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南大洋科考纬度最高、最贴近罗斯冰架的断面。尽管陈志华的初衷是海洋地质调查,但这条断面的科学意义和亮点从一开始实施就被同事们肯定。
首先是海洋二所的张海峰提出,要沿这条断面进行硅藻、放射虫等冷水型浮游生物的调查,浮游生物取样在中甲板作业面开展,和尾甲板的地质作业同步进行,不需要增加船时。在不增加船时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资料和成果,何乐而不为?经过初步尝试,获得浮游生物非常丰富,可能和罗斯冰架从南极大陆带来的营养组份有关。
紧接着物理海洋组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要沿这条断面进行CTD观测,理由是罗斯冰架外侧的水团结构、锋面移动对于认识冰架融化、海冰相互作用意义重大。他们也能做到不增加船时。经过协商后作出的安排是:中部甲板浮游生物和CTD交替进行,他们共同承诺不增加船时,不干扰尾部甲板的地质采样作业。
到今天中午,孙波领队指出,这条断面上的观测点,将打破我国南大洋科考综合观测最高纬度记录。雪龙号以往的南极科考因避风进入过77.5°S左右的高纬度海域,但今年我们是主动设置了深入78°S以南的海域,进行了完整断面的科考观测作业。33次大洋队的工作将因此载入史册。雪龙号船长对此也感到兴奋,他作为船长很高兴和我们共享打破南极科考船综合作业最高纬度纪录的荣誉。直升机机长也摩拳擦掌,从这个位置起飞往南进行选址作业,他的飞行也将打破直升机作业最高纬度记录。
一条海洋地质断面,经过同事们的补充完善,经过领队的提高,将成为我们这次南大洋科考的亮点之一。这条断面的实施,将会丰富我们对南极高纬度海域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动力等方面的认识。
亮点和意义有目共睹,但要完成这条断面还面临许多困难,要付出艰苦努力。从昨天后半夜开始作业以来,罗斯海风雪交加,六七级以上的风力卷着雪粒扑面而来,在甲板上作业,脸很快就从生疼变得麻木。伴随风雪而来的是严寒和降温,最低气温一度下降到接近零下十度。顶风冒雪在毫无遮挡的甲板上操作绞车可不容易,寒风沿着领口、袖口直往里钻,迅速带走体内可怜巴巴那点热量,每隔半小时至一小时就换一次班。取样器快要触底时,陈志华都会站在绞车手的位置上。判断触底是个细致活,丝毫不敢大意,任凭风吹雪打,眼皮都不敢多眨一下,当操纵盘上的张力出现瞬间降低,那就是取样器触底的信号,然后是一连串的应对操作。这可不是菜鸟能干的活。
风雪严寒更要小心防止意外伤害。甲板上的积雪虽然不厚,但格外湿滑,到处都是钢铁装备尖锐的菱角,意外滑倒造成的附带伤害可不是摔一跤那么简单。我提早来到在第一个作业点,打开海水龙头冲洗作业面的甲板。此后每到一个作业点,大家也都照葫芦画瓢,先把甲板上的积雪冲洗干净,防止作业时滑倒摔伤。
困扰陈志华作业组的另一难题是复杂的底质。尽管他们做了周密的准备,结合海底地形精心设计了站位,但仍然要面对取样成功率不高的问题,经过不断尝试,更换了另一型号的箱式取样器,总算获得了可以接受的成功率。
罗斯海剖面的特点之一是像孙波领队的脑门一样亮,挖掘亮点、提振士气是他的强项,结合他那聪明得不长毛的脑瓜,这比喻可是恰如其分;另一特点或许是,面临的困难像陈志华眼角的皱纹一样多。作为七零后的陈志华,观察事物总爱眯着眼睛细心琢磨,久而久之,这眼角皱纹自然比旁人多。既然他有智慧设计出让众人眼睛发亮的断面,相信他也有能力带领大家去克服困难。
针对罗斯海冰架外缘的综合科考观测正在进行中,它的亮点不仅仅是打破一项项纪录,这次科考的综合成果本身或许是更大的亮点,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叶瑛)201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