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的印度洋天气真是好极了。从马尔代夫出发至今,未曾下过一滴雨。我们的作业区叫做“Carlsberg Ridge”。这个区域现在每天都是晴朗的好日子,风不大、浪不高,适合于海上作业或下潜。今天是这个航次中蛟龙号第一次实施有科学家的载人深潜。按照惯例,首席科学家第一个下潜。对韩老师来说,她带领她的团队在Carlsberg Ridge洋脊和热液区域已经做了多年的前期工作,无时不刻不盼望亲眼看一看。今天她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我早上6:15就起来了,目的就是想去看韩老师进蛟龙号的场景。我到后甲板的时候,韩老师早已经在那里了。她穿着上船时发的浅蓝色的带有载人深潜标志的工作服,正在跟她团队的人员交代事情。她团队所有的人员都到齐了,为她们的“头儿”送行和期盼满载而归。我看到她的博士生宗统(这个名字比较有意思,听起来就像“Mr. President”)手里拿着一个咖啡杯,就问他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说,韩老师临时想起,要带这个咖啡杯下去,回来以后作为礼物给她儿子。因为蛟龙号外挂搭载的物品不能影响机械臂作业,也不能影响照相机和摄像机拍摄,所以按照规定,所有搭载在蛟龙号的物品必须提前两天申报,得到批准后在下潜前一天的18:00安装完毕。临时搭载容易导致意外情况发生的,因此即使首席的这个请求也不能如愿。
我看了一下这个咖啡杯。上面的话语是写给她的儿子拓宇(光看这个名字就知道韩老师对她孩子的期望值),“致拓宇:健康快乐!样样落实!天天进步!向阳红09船韩喜球”。嗯,听起来很像是党组织说的话,这倒也符合韩老师的身份。我只是担心,她那20岁的儿子会不会喜欢写有如此高要求的礼物?
6:50am韩老师和潜航员杨一帆、唐嘉岭走上梯子到达架在蛟龙号上面的廊桥,顺着事先放下的竖梯慢慢走下去,当只剩半个身子时,回首向大家致意,开始她的人生第一潜!作为经常在镁光灯前面曝光的科技界标志性人物,韩老师对媒体的配合已经得心应手。回眸灿烂的一笑让记者们很是满意。期待着她的凯旋而归!
今天下潜的区域的正式名称为“卧蚕2号”。韩老师的学生宗统先生由于练过字,被指派了制作带有“蛟龙 JL124” (这是蛟龙号第124次下潜)和“WC 01”, “WC 02”等等字样的标记,它们将被永久留在洋底,作为蛟龙号和韩老师团队到此考察的标志。只是“WC”两个字母容易让人想歪了。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了,那个“卫生间”的热液情况怎么样?当然,我们也会跟宗统先生开玩笑,他的书法作品已遍布西北印度洋的洋脊上了!
由于蛟龙号下潜,船上的作业不能进行。我也乘此功夫开始考虑海洋化学研究所2018年仪器预算的事情。下午2:30pm蛟龙号报告,已经完成采样作业(最大下潜深度3120米),开始跑侧线,要求考察船和它保持距离;3pm潜水器开始上浮。 4:40pm大家都涌向后甲板。5pm蛟龙号回到甲板固定位置,在保障人员进行清洗后,顶部舱口开启,竖梯下放。韩老师第一个出来,挥手向大家致意。随后两个潜航员出舱。他们三位在潜器上方的廊桥上共同向大家致意。
按照船上的传统欢迎仪式,第一次下潜的科学家会被以“水浴”的方式迎接。韩老师团队成员为此准备了海水、牛奶、啤酒、橘子水。等韩老师走下上蛟龙号的扶梯,助手们把她的包接过去。接下去,盆盆液体从头倾泻而下,韩老师顿时沐浴在无色、白色、黄色的斑斓世界中。船上一片掌声。随后随船的媒体对她进行了采访。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韩老师很有镜头感,面对媒体侃侃而谈。随后指挥部也发布了新闻,认为这是深潜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是第二批潜航员首次独立作为主驾驶开展下潜作业。
遗憾的是,与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这次获得的样品少了点。两桶近底海水似乎并没有代表性,固体样品只有一块1.5kg的玄武岩。短柱状沉积物插管说是采了三管,晚上分样时发现有一管是空的,原因可能是没采或者没采上,而且这些短柱里水的体积要占到30~50%,沉积物比较少,价值不大。不知道是否由于该潜次的潜航员第一次担任主驾驶,还是因为韩首席更愿意花时间观光式地先看一看把握全面,感觉这些样品的采集似乎有点随意性。
和前天晚上相比,实验室里冷清了许多。大牌研究员邵老师也意兴阑珊。上次蛟龙号一上甲板,邵老师就去迎接并要求分样。但今晚,这位大牌研究员似乎忘了这件事,还是我主动给邵老师留了样品。他只是很晚过来,说了句“留了那就做点儿吧”。大牌研究员对样品的意义把握得一清二楚。晚上进行的pH和Eh分析表明,这些水样没有受到任何热液影响,这是一片早已沉寂的寂寞海底。我们也觉得这些样品也没多大意义,但还是过滤了近底海水,在遗憾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好在还有不少次下潜机会,期待下次吧。
(张朝晖)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