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室的周老师想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找几个工作上接触较多的人喝茶聊天,说说和工作有关的故事,就是开一个Tee Party,取名叫群英会。
被周老师请来的主要是罗斯海选址队的同事,专业背景相对广,她自己是气象专家,还有地质学家徐刚,鸟类学家张雁云,植物学家李金锋。包括我在内另外几位是气象室的常客,有时来咨询天气,有时来喝茶聊天看电影。周老师或许认为这些见识广,在专业领域也都有建树,因此把这次喝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群英会”。周老师希望大家都能说至少一个和专业有关的故事,大家互相学习。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也请周老师自己带头。
周老师自己说了什么故事我有些记不清,但气象的重要性大家都一致认同。据说诺曼底登陆战役前,英德两国的气象专家给出的预报大同小异,当细节性差别的作用超乎想象。德国专家给出的预报是:未来一周英吉利海峡天气恶劣,不适合发动登陆作战。英国专家的预报与此类似,但特别指出,有一个十几小时的窗口时间风浪较小。盟军正是抓住了这个稍逝即纵的时机成功实施了登陆战役。
33次南极科考的气象保障工作总体而言是相当出色的,但也有几次被周老师事后重点回顾,认为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例如在普里兹湾的一次降雪过程,事前气象分析有降雪可能,但概率是五五开,当时没有报降雪但出现了降雪。周老师事后回顾应该按最坏情况报,实际情况好于预期或许心理感受会好一些。在罗斯海,有一次傍晚时分突起大风,上难言岛作业的队员险些不能撤回,好在在附近作业的韩国科考船发来了此处无风的信息。周老师事后认为,当时的小气旋和下降风呈剪切关系,如果仔细分析或许能找出这个静风带。这些事后回顾看起来是马后炮,但对今后的工作有借鉴意义。相信周老师明年再来南极会做得更好。
张雁云老师是鸟类专家,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几位队友都能认出时常光顾雪龙号的十几种鸟,不仅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还知道识别特征。但鸟类学科不是看图识字那么简单,他的绝活是研究鸟类鸣叫的声学特征。根据他的研究,鸟类像人类一样也有方言,不同地区的同一种鸟鸣叫的声音差异很大,不亚于人类的方言。另外,在同一地点筑巢的企鹅,成鸟和雏鸟之间是根据声音识别家庭关系。或许他的团队会在动物声学领域有新的发现。他的工作体会是,在南极开展了研究工作的鸟类筑巢地要及时放置标识,同行间会刻意避免去打搅他人已经标识的研究领地,就像野生动物用排泄物标识领地一样。
李金峰是相当不错的植物学家,此次出征南极是一波三折。先是到达时托运的行李因为法航的失误没有及时到达,雪龙号从蓬塔起航时他几乎是两手空空,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只能从雪龙号的库存物资中解决。到达作业区后,南极的植物实在太少,几乎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好不容易看到一些藓斑或地衣,他都用钢钉圈出了分布范围,或许几年后他本人,或者是他的同事再来时,能据此判断苔藓类的生长速度。
徐刚的困惑是南极公约的约束。他的研究内容是矿产资源,成果发表担心会被国外同行指责为商业目的。有些担心可能是多虑,即便涉及矿产资源,但基础研究和商业开发还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加大对境外矿产资源的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和义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土资源不能满足经济需求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像铁矿石和能源这样的大宗资源需要依赖进口在所难免。一些中国公司尝试购买国外矿山,有许多事例存在决策草率、时机不对、对购买的矿山潜在价值判断有误等情形。典型的负面例子是购买的澳大利亚卡拉拉铁矿,几乎拖垮了一家国内上市公司。
张鹏来自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他的工作是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或者是在事故发生后去指导善后工作。经常性周旋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自然是有一肚子苦水。有很多安全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员素质低,缺乏必要的规范,或者是在操作时忽视安全规范,是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内因。有些事故的起因听起来像笑话,但结果却很痛心。如何防范因人为失误造成重大后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航次,经常看到张鹏在雪龙船上转悠,他的调研成果,相信会对雪龙船的航行安全和作业安全发挥指导作用。
雪龙船是一个小社会,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各路精英汇聚在一起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大家的专业背景不同,但共同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如何在极地研究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次茶话会或许超越了这个范畴,相互学习得出的体会对大家回国后的本职工作或许也有借鉴意义。感谢周晓英老师提供的机会。
(叶瑛)2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