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首页  |  学院动态

[要闻] 探秘海洋科考之旅 喜迎我浙百廿周年

作者:石冬冬 迟悦 姚鑫 龙井昌 发布日期:2017-05-04 访问次数:87

浙江大学第二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开幕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细雨霏霏的午后,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智海楼却热闹非凡,可容纳两百余人的145报告厅座无虚席。浙江大学第二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叶瑛、张朝晖教授科考成果报告会火热开场了,这也是舟山校区为迎接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而举办的重要活动之一。

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张海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作为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青年要立志做大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浙江大学、也是海洋学院的神圣使命。在5月4日这个特殊的属于青年人的日子里,举办此次活动,也是为了进一步弘扬“求是 创新”精神,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远大目标,投身海洋事业,为科学献身。

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大洋队队长、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生导师叶瑛教授与在座的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在历时近五个月的南大洋科考中的经历,带领大家领略了南极西风带、海冰、冰间湖、南极绿洲、极光的神奇景象,解释了冰雪王国蓝冰、海底砾石等自然风光形成的科学原因,讲述了在极端环境下发挥集体智慧、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丰硕成果的科考历程,展示了在科考过程中对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等研究具有极大科研及应用价值的发现。此外,他还阐释了罗斯海、难言岛等的科考价值。叶瑛表示,在国家大力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海洋科技文化的发展不仅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深刻影响着海洋学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希望广大海洋学子能够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做出贡献。

中国大洋第38航次海底热液科考队成员、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化学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张朝晖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西北印度洋科考之旅的所见所闻,他用生动的视频影像资料展示了“蛟龙号”科考船首探印度洋的工作历程和科考成果,带领大家感受了在卡尔斯伯格脊 (Carlsbereg Ridge)的神奇海底探秘之旅。张朝晖本次科考最大下潜深度达3458米,海底停留时间10小时16分钟,取得了热液化物及烟囱等宝贵样品。通过多组图片,张朝晖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本次科考工作中使用的大型设备、采集到的宝贵样品等。“船上生活是单调、艰苦的,但是你可以见到在陆地上不可能见到的那么美妙的日落和晚霞,海底世界更是犹如童话一般神奇。当我完成下潜作业回到甲板上后,那些神秘的生物、中低温热液、大片的硫化物丘,几百万年来从未被打扰的沉积物……突然觉得它们又是那么地遥远,那么地不可思议”,张朝晖还勉励大家,“不忘初心、满怀热情,成功将与你相随。”

本次报告会还在紫金港校区及微信网络同步直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活动也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及舟山社会各界人士的到场聆听。在互动环节,在场听众纷纷举手提问,特别是看上去童颜稚嫩的孩子们,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提问和思考,让我们欣慰地感觉到了,伟大祖国的海洋事业后继有人。

此次海洋科技文化节的举办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全校师生的海洋意识和对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用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提升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这个5月,在浙江大学百廿周年到来之际,海洋学院也将紧紧围绕“修身立德”、“和同达观”、“明辨笃行”、“博学创新”、“崇善尚美”、“全球视野”的学生发展理念,开展本次科技文化节活动,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通过“学海无涯•积厚成器”、“海纳江河•百年同庆”、“海阔天空•博雅宽厚”三大具有海洋特色的板块,在舟山校区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精品和浙大学子的精神风貌。

供稿:学生思政工作部

文/石冬冬 迟悦

图/姚鑫 龙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