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28日,在今年最后的日子里,迎着冬阳,我们隆重举行了“大学精神石”的落成仪式。校友李宇红先生充满对母校的热爱,通过捐赠为舟山校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特意把这块逾60吨的巨石放置在同学们去往教学科研区的必经之道上,因此诵读一遍竺可桢老校长的“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这句我特别推崇的话,成为了我们每个海洋学子新的一天的开始。我相信,竺公的这句话,会对我们的学生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年是学校120周年校庆年,我们同样在校友们的帮助下,将林启先生和竺可桢先生两位老校长的雕像,矗立在校园里的最醒目处,时刻提醒着大家,浙大是一所有传统的名校,海洋学院一定不能辱没了这个伟大的学校的声誉。这几天,校友捐赠的桂花林也正在建设之中。校园可待在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桂花飘香,如同杭州的其它校区。

在舟山校区的第三个年头,花开花谢,就这样翻页了。
一
先来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2017年海洋学院开始走入正轨,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教学线上的努力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学位点建设思路清晰明确,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博士点,筹划自主设置建设“海洋工程”类一级博士点,或者根据学校要求,建设一个综合的“海洋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最近几天,青年教师参加学校教学竞赛取得佳绩,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而对于一个年轻的学校来讲,抓教学质量我们是特别用心的。科研线上取得了多个历史新高,科研经费首破8000万,这对于一个大部分都是新教师并且理工文结合的学院来讲,是十分不易的。像我所在的海洋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教师仅十余人,年轻人居多,去年才500多万经费,今年一举获得将近1800万科研经费!今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斩获24项,如果把海洋学院作为一个一级单位在国内与涉海兄弟院校和研究所相比较,也能轻松排进前十名,力压许多海洋类高校或研究机构。瞿逢重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取得突破。据学院科研部门分析,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成功率已经超过学校的平均水平,这对一个年轻教师占多的学院,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今年学院首次获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并牵头承担一项逾2000万的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实验室条件建设工作也比往年来得顺畅,重大条件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学院的“高算”平台在学院图书信息中心的努力下,完成建设并开放运行。学生线上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科研与知识竞赛、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也是喜讯频传。甚至今年全校的足球比赛上,海洋学子也能出乎意料地拿个亚军回来!同时。国际化工作,包括国际化教学工作逐渐成为海洋学院的一张新名片。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提出了“汇资源,聚学科,升内涵,争一流”的口号,开始我们的新征程。我们启动实施学院的“双一流”建设,谋划建设海洋学科会聚平台,进一步完善异地办学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国家目标,深化市校合作,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我们要在海洋学科建设方面,提出明确的、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实施方案,解决“海洋工程”领域学位点缺失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要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做到“引得进人,留得住人,用得好人”。引进高层次人才,这是一个学科建设永远的话题,我们要不断努力。更重要的是,应该解决年轻人的“留得住”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从二个方向来破解:一是做内功,学院创造好条件营造年轻教师做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工作的有利环境;二是与学校人事部门一道,做好“定岗定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因晋升名额不足而留不住人的问题。我始终认为,海洋学院队伍的年轻化,是学院的最大亮点,是我们有别于其它院系的优势,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个法宝。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年轻教师不弱,有能力进入国内乃至国际一流行列。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公正公平、崇尚学术的良好环境和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多点耐心,给予他们充分的人文关怀,等待他们吐丝结茧,瓜熟蒂落。教学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建设,明确专业方向布置,深入做好每一门课程的建设,同时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开展高质量教学。科研方面要做好学系、研究所布局调整,更加适合于科研攻关工作,同时建设科研团队,承担重大项目,科研经费争取破亿,形成重要成果。我们要提高学生们在舟山校区的文化生活质量,举办更多的文体活动,并努力破解学生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实验室条件建设方面要攻坚克难,完成舟山校区第一期建设中最后一项重大设施——旋臂水池的建设,并切实做好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工作。校区还将逐步开始第二期建设工作,启动学生宿舍的新建工作,启动浙大路东的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生活配套设施板块的建设。我们还要建好我们在通往长峙岛的新城大桥下的新码头,并开出快艇。

前几天,邹晓东书记来舟山率领我们与地方政府又一次进行了对接。会议上市校双方对海洋学院迁往舟山之后近三年来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十分欣慰的是,双方上层对海洋学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对海洋学院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会议上明确了校区和摘箬山岛的下一步建设工作,并提出了海洋学院服务舟山地方建设的具体任务。我们欣喜地看到舟山市发展宏伟蓝图,我们有责任成为舟山建设大军中的光荣一员。舟山地方建设,其实就是国家目标,尤其是群岛新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迈入海洋强国新时代国家的重大部署。王立忠院长甫一上任,就提出“说舟山话,做舟山人”,就是对每位海洋学院的师生员工提出的新要求。经过近三年的搬迁、调整、适应,海洋学院是到了融入舟山、为舟山建设作出贡献的时候了。让我们发挥出人才集聚优势和专业优势,提升地区科技水平,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新的一年,注定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
今年一年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异地办学是浙大的新事物,其它高校也罕见,无现成经验方法可以借鉴照搬、按图索骥,大家都是在摸索之中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在学院规模特别是学生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伴随的是我们专任教师队伍人数的“负增长”,一些年轻教师因没有如期晋升副高职称而离去。从表面上的原因来看,是高级职称名额远远不够,造成许多年轻教师没能得到晋升。去年我们有20人申报职称,学校核定学院晋升名额仅有7-8个,使得我们有许多教师已经符合晋升副教授的条件,但没有能够晋升,年轻教师的压力山大。在这里我要为这个情况多说几句。我们学院八年以来都是处在建设期,特别是迁校异地,动荡得尤为激烈。这些年轻教师与其它兄弟学院的年轻教师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除了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之外,还肩负着繁重的学院建设工作,譬如学科专业的建设(甚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新课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条件建设等)、实验室建设、科研条件设施建设、搬家工作等等。学院从杭州搬到舟山,对年轻教师的工作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每周往返舟杭之间,身心交瘁。加之我们异地办学,四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全部压到学院教师身上,不能像其它学院一样可以借力兄弟学院,导致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巨大,一些教师年均教学时数竟然超过400-500小时!有人说你别给年轻教师压那么多的教学工作量,但我们学院教师的人数不够啊。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许多年轻教师仍然表现抢眼。几乎每人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不少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在Nature子刊、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在这里,我由衷地为我们的年轻教师点赞。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海洋学院的学科评审结果不尽人意。其实结果并不出人意外,在海洋工程类学科定义不清、范畴不明的情况下,我们把海洋工程技术类的内容放到一个船舶类的学科中去评估,加之我们还没有博士学位点,就是这样的结果。这次评估既是坏事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正面的一面:它给我们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我们自行设置并建设海洋工程类学位点的决心。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发展空间,相信下次学科评估我们将会有喜人的收获。
二
2017年,也是海洋学院(海洋系)成立的第八个年头。浙江大学里一届学院行政班子的任期是四年,也就是说,我在海洋学院(海洋系)的八年,完成了二个任期——2009年至2013年担任海洋系主任,2013年至2017年担任海洋学院院长。第一个任期中,我有幸能够和同事们一道,从零开始,白手起家,为浙大创建了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第二个任期中,在教育部、浙江省和舟山市的支持下,在学校有力的领导下,在舟山校区创建了崭新的海洋学院。在八年中海洋学院建设的历程,我曾经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站在了浙江大学历史的当口……,我们正在创造浙大历史的一段辉煌!”在这八年中,从海洋系的建设走到海洋学院的建设,从建设紫金港校区海洋大楼与海洋试验大厅的建设,到舟山校区和摘箬山岛海洋设施的建设,啃完一根硬骨头意味着接着啃另一根硬骨头,日子繁忙而充实,每天都走着全新的道路。

二届任期下来,感触颇多。清楚地记得2008年的某一天,时任党委书记张曦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回校创办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我也记得那年我陪张书记一行上摘箬山岛,从杭州到舟山三小时多的车程中一路开会,张书记对学校发展海洋学科的殷切期盼,一览无遗。当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我义无反顾地下定决心,选择了这条很不轻松的道路,因为我看到了浙江大学地处海洋大省,一定要有强大的海洋学科,我们国家的海洋事业,也呼唤着一个海洋工程技术强大的海洋学院。同时,创建海洋学科,也是我们这一批在杨树锋教授、徐世浙院士带领下的浙大海洋研究中心各位涉海教师们长期的共同心愿。于是,在2009年的春夏之交,我们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艰苦创业,从西溪校区的东横教学楼,到紫金港校区的海洋大楼,一直到舟山校区,我们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挥洒汗水,辛勤耕耘,终于有了今天坐落在舟山校区的海洋学院,开枝散叶,亭亭如盖。可能现在的新教师都不会相信,海洋系初创时期,叶瑛教授曾多次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来支撑学系的创办。还记得很清楚,我们是如何用第一批3000万来建设我们的学科条件的。我们拿出了一半的经费,用1500万在紫金港校区海洋试验大厅里建设波流水池。再拿出300多万在海洋试验大厅里面建造了一个三层楼的“违章建筑”,并在附近搭建简易工棚,来解决我们实验室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其它的几个学科,使用剩下的1000万左右经费来开展初期科研与教学条件的建设。直到今天,如果让我们放弃紫金港校区的波流水池,从感情上我是十分不舍的。舟山校区的建设,给了海洋学科发展的新机遇。教师们统一思想,克服重重困难,离开杭州,在2015年的9月9日,全部迁入舟山校区。直到今天,我们才逐渐地适应了异地办学的工作方式(当然,仍尚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我个人的看法,从今天来看,到舟山来办海洋学院,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无疑是英明的,是正确的。这要感谢学校高层的高瞻远瞩,感谢舟山市人民政府的远见卓识,感谢学校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与大量投入,感谢全院教师们的不辞辛劳和无私奉献。

在这八年中,我们从开始组建一个常规的海洋系,到谋划建设一个学科齐全、规模较大的海洋学院,其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乃至建设方法都完全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前四年的海洋系建设,与后四年的海洋学院建设,对我和我们全体教师来讲,是经历了二次完全不同的创业!经过这么几年的实践,海洋学院的发展思路是越来越清晰了。我们重新研究确定了学院发展目标,凝炼了学院的发展思路:“国家目标、一流牵引、理工协同;做精海科、做强海工、兼顾人文”。这个发展思路,就是要求我们发展强大的“海洋工程技术”学科,同时我们不放弃“海洋科学”学科的建设,并兼顾发展海洋人文学科。我们决心坚持两条腿走路,理工并兼,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我常在说,我们要“做尖端海洋科学引领的先进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做强大海洋工程技术支撑的海洋科学研究”,形成浙江大学自己的海洋特色,达到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双强,成为国内一所海洋综合实力较强的海洋学院。
三
当漫步在校区的山水之间,凝望着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我经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海洋学院的每一个人,如何在海洋学院发展的每个不同进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前八年我做系主任、做院长,与同事们一道,冲锋在前,披荆斩棘,凭着满腔热忱一身热血,将海洋系、海洋学院建立了起来。然而,客观地讲,海洋学院的今天有成绩,也有不少缺憾。现在,这个学院的建设,急需新的思想新鲜活力,来进一步推动海洋学院创造新的辉煌。我心里揣着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只要对海洋学院好的,我就要不遗余力地去支持。学校在年底前调整了学院班子,配备了新的院长,我的角色也进行了相应的转换。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力以赴去支持一个新的院长、新的学院行政班子,去支持一个新的思路、新的套路,去支持一个日升月恒、蒸蒸日上,开启海洋学院建设的新进程。我十分自信,我能够很好地做好这个角色的转换。我将去迎接新的挑战,从新的角度去看学院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工作,在新的岗位上,推动学院更加快速发展。同时,我计划深入研究海洋工程与技术这个学科或专业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去系统地开展一些调查研究,团结国内相关高校的同仁们,厘清这个学科或专业的内涵、专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同时在“海洋技术”这一学术子领域里,多做些学问,多提出些理论和方法。另外,我会多带带青年教师,与他们一起承担一些科研工作,并组织多写几本书,多给学生上上课,在学院的科研教学第一线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籍此机会,我要感谢海洋学院的每位教职员工,尤其是从海洋系成立伊始就来加盟我们并一起来到舟山校区的参加过两次不同创业的各位老师。正是这些老师,从西溪的东横开始,经历了紫金港的海洋大楼,直到舟山校区,逢山开道,遇水叠桥,一直是处在“折腾”的状态,承担了一批其它院系教师不会有的大量份外工作。你们的所作所为,当属家国情怀!与此同时,还要应对和完成学校的常规考核,许多还做得并不差。可想而知,他们是付出不同寻常的代价。我一闭上眼睛,你们的脸庞就会鲜活在我的眼前,大家辛苦了!我同时也感谢,在海洋学院的发展中,逐渐成为我们中间的一份子,无论你是西溪时代,还是紫金港时代,甚至舟山时代加盟海洋学院的,都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也看到在海洋学院坎坷前行的一路上,不断有同事离开我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我都能理解,并祝他们在新的单位、新的岗位上取得进步。

12月的一天,张曦老书记第一次踏进了舟山校区。他跟我讲了两句话:一句话是迟迟不来舟山校区是心里有担心,怕海洋学院没建好,后来听说海洋学院建得还可以这次才敢来的;第二句话他告诉我来到舟山校区,海洋学院的发展令他欣慰,表明他和学校班子当年在浙大提出发展海洋学科的决策是正确的。张书记的话对我的触动是巨大的。我想,我们惟有更加努力工作,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在海洋强国的新时代里,建设一流的海洋学院。

是为序。
陈鹰
2017年岁末于舟山校区求是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