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号回到上海国内基地。本次考察自7月20日开始,历时69天。海洋学院教师王杭州博士作为海冰与新型环境队的成员,全程参与了本航次考察。
本次考察队共131人,由“雪龙”号科考船队、综合队、大洋队等组成。科考期间,考察队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区域等海域开展了基础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等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王杭州的主要研究兴趣为极地海冰装备技术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海冰光学技术研究。在本航次,王杭州作为海冰与新型环境队的一员,主要负责海冰内部多层位太阳辐射强度的观测。

王杭州博士正在进行冰内多层位太阳辐射长期原位观测系统布放前调试
“我的考察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王杭州介绍,科考期间,他将自主研发的冰内多层位太阳辐射长期原位观测系统集成到“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系统中,并首次在北极海冰上布放使用。“利用该系统,成功实施了对北极海冰冰上、冰内以及冰下多个层位太阳辐射强度的长期、连续观测,所测得的数据对于海冰以及上层海洋物质和能量平衡、极地海洋生态系统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还采用自主研发的冰内多层位太阳辐射观测系统,在短期冰站期间对溶池旁边海冰内部不同深度太阳辐射强度进行现场观测。“测量的数据能够用于冰内太阳辐射能量分配、海冰光学特性等研究。”王杭州表示,此种类型的观测,在我国极地科考中也是尚属首次。

王杭州博士与参加同航次科考的海洋学院毕业生袁卓立博士(右)合影(身旁设备为“无人冰站”系统)
据了解,此航次布放的“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系统采用的冰浮标,由海洋学院副教授陈家旺自主研发,在为“无人冰站”系统中包含的各种仪器和传感器提供庇护和支撑的同时,有效保证了“无人冰站”系统在苛刻海冰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