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出版的《浙江大学报》(第684期)发表了题为“会当水击三千里——浙江大学服务人才强省战略二十年纪实”的新闻报道,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了舟山校区(海洋学院)建设发展的情况。现摘编如下:
金秋,收获的季节。东海之滨的舟山摘箬山岛海域,三座硕大的海流能发电平台正平稳运行。其中,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浙大支撑技术研制的300kW电气变桨机组,进入最后阶段的实海况试验——我国第一个成型的海流发电装备产品即将掀开“红盖头”。
海流能发电装备项目是国内首个科技示范岛—浙大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示范项目之一。2009年5月,浙大与舟山市签约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舟山市以“零租金”的形式支持浙大在该岛及附近海域进行涉海项目的试验研究。自2011年3月动工以来,浙大先后投入2亿多元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投入近亿元资金建成海洋技术试验系统、风光储流海岛微电网系统、海洋浮式科学试验平台等14个科研平台。随着各平台相继投入运行,示范基地科技引领、创新推动、文化集聚的效应日益凸显。
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这个陆域面积不到1500平方公里的群岛,成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为支持舟山顺利承接国家大战略,同时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新的优势学科,浙大在办学史上首次走出杭州,在异地举办全日制的校区和学院。舟山校区成为学校在“八八战略”旗帜引领下,集聚涉海学科力量,以高科技和人才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桥头堡。
2015年9月,海洋学院异地办学顺利启动。“要建设一流海洋学科,必须具备一流师资力量。”浙大校长助理、时任海洋学院院长陈鹰介绍说,海洋学院创建初,就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海洋学科和研究型学院的办学目标,向全世界招募优秀海洋人才,致力于成为舟山新区建设的人才支撑极。学院现已组建了110名专任教师队伍,其中10%以上为各类高层次人才,44%的教师获得海外博士学位、58%为海归人才。1600余名国内最优秀的海洋类本科生、研究生,正成为新区特色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新的生力军。
3年多来,浙大共安排12亿多元的总承经费,支持舟山校区(海洋学院)的异地办学。舟山校区已建成了“三池、六槽、一筒、一台”等十余个大型实验设施,形成国内外高校绝无仅有、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能满足多种海洋试验需求的实验群格局。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和试验设施的建成,为浙江“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海岛不通高铁,回杭州单趟需要4个多小时。异地办学的困难和挑战无处不在,海洋学院教师们尽力克服。海洋科学系主任贺治国教授更中意的是舟山的科研条件,“全世界都存在的航道、港口、码头泥沙淤积问题,在这里全部存在,太有学术吸引力了!”海洋信息学科负责人徐志伟教授曾在美国学习和工作16年,他表示:“来海洋学院,就是想把海洋电子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入职以来,他在海洋电子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创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他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现在,海洋学院每年都要接待20余批次的国外专家及学者来访,每年举办10多场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舟山市一张亮丽的名片。就在9月1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团在浙江视察时,纷纷为海洋学院点赞。代表团副团长、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表示,浙大海洋学院已成功做到“筑巢引凤”。代表团成员、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说,这里的设施令人印象深刻,未来会与科大的教授一起来交流。(记者 吴雅兰)
原文链接:会当积水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