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科研] 厉子龙课题组在浙西北区侵入岩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位于西太平洋板块西侧的东亚大陆边缘固体矿产资源巨量,尤其是产出的多金属及稀有、稀土矿床举世瞩目而且独特,这些矿床多与区域内中酸性侵入岩密切共生。对这些岩石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以较好地限定这些矿床的成因及区域成矿背景,并成为当前国际地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五年多来,我学院厉子龙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等专家,对浙江省及邻区进行了较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工作,近日课题组最新发现,浙江省西北部的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为镁质和铁质两大类(图1)。本研究首次在浙西北地区报道了具有高Sr/Y特征的镁质花岗岩,并发现研究区内几乎所有的多金属矿产均与这些高Sr/Y比值的镁质花岗岩存在密切联系,而与铁质花岗岩的关系则并不明显,表明岩浆水可能在金属富集成矿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要作用。这不仅进一步限定了区内多金属矿产的成因,更为将来浙江省及邻区的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该成果发表在浙江大学TOP期刊《The Journal of Geology》上,题为“Petrogenesis of the Late Mesozoic Magnesian and Ferroan Granites in Northwest Zhejiang, Southeast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并得到了国际著名花岗岩研究学者Ron Frost 和 Bernard Bonin教授的认可。此项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计划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等科研项目资助。
图1 (a)中国东部地质简图和(b)浙西北地质简图与镁质和铁质花岗岩的分布
科研管理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