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首页  |  学院动态

[浙江大学报] 浙江大学全面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纪实

作者:周亦晨 发布日期:2019-01-07 访问次数:1108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乐观与悲观、理性与极端、聚合与分化、担当与退却,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变局中激烈碰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勇担新时代历史使命,坚持深度实质的开放合作,浙江大学责无旁贷地成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和奉献者。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说:“要深刻把握全球化趋势,系统谋划推进高校外交和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为促进科技共享和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开创性贡献。”

开放合作是提升大学声誉、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变革突破的能量正不断积蓄。”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我们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强国目标中发挥浙大关键作用,做出浙大突出贡献。”

一擎驱动,开放办学聚英才

2018年夏天,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迎来了它的第一批住户,年轻的孩子们将在这里率先享受到全新的学生食堂和宽敞的学生活动中心,同时开启学术研究的全新历程。

在紫金港校区东区第一根桩打下后的第17个年头,浙大人在东区“身畔”拥有了又一个温馨美丽的家。

这里,“大学园林”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延伸:东西两区有机融合、协同发展;生活区与学科群就近布置,满足“社区型”组团的要求;以研究平台交叉中心为基础,学科群建筑空间拔地而起;围合式的建筑风格,在赤墨交映间舒展思想与情怀的肌理。

当一个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并兼具中国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校园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浙江大学也进入到建设世界一流的杭州本部校区的新时期,奠定学校永续发展的百年基业。这更是浙江大学根植于浙江土壤、滋养于浙江文化、崛起于浙江大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引擎。

2018年6月下旬,一条关于“用纸和笔‘画’出一台发电机”的新闻获新华社、《科技日报》和《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这项有关海洋自供能三维微系统及其可靠性的研究,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硕士生夏克泉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Energy上的成果。同一年,夏克泉成为海洋学院首位获得全校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的研究生。

同样在舟山校区,海风刚刚带来秋天的味道,一个重25.5吨、长22.5米的回转桥桁架顺利安装入圆池馆内。就此,圆池馆操纵性水池最关键环节安装到位,标志着舟山校区“三池六槽一筒一台”大型海洋试验室群建设进入收官阶段。

该实验室群与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上开放的实景试验体系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海洋技术和海洋工程高水准试验体系,为学校涉海学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浙江省建设“海上浙江”“科技兴海”等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东海之滨,浙江大学将海洋学院建设作为服务“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主动设计大湾区建设重点研究项目,牵头制定创建国际海洋技术创新圈核心区行动计划,打造“两院两中心一园一岛一综合体”,积极参与和支持舟山智慧海洋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及浙江省智慧海洋工程建设等——朝建成太平洋西岸重要的海洋科教中心的目标迈进。

(下略)

(本报记者 周亦晨)

来源:《浙江大学报》第696期 2019-01-04

全文链接:新时代 共创未来——浙江大学全面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