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学院动态

[科研] 我国首个“人工下降流增氧示范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谢雨辰 肖灿博 发布日期:2020-09-09 访问次数:681

日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在山东烟台养马岛附近海域,完成了人工下降流增氧装备及其海洋环境效应实验任务,标志着我国首个“人工下降流增氧示范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山东烟台养马岛海域低氧区及人工下降流增氧示范工程位置

近年来,全球近海底层水体低氧现象日趋频繁,对海岸线的渔业水产、居民生活和近海生态环境等构成严重威胁,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2019年起,海洋学院樊炜副教授团队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科技工程专项“近海典型环境灾害监测评估与防控示范”子课题,合作开展我国海洋牧场低氧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海域实验结果显示,人工下降流增氧工程能够有效减缓底层水体低氧状况

“我们通过投放海洋人工结构物产生下降流,有效利用海洋潮流能,将表层富氧海水输送至底层,从而达到减缓底层水体低氧的目的,为改善近海低氧区生态环境、控制低氧区面积提供了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手段。”樊炜介绍说,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团队提出潮流驱动人工下降流技术并进行了深入理论和实验研究,现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并发表相关论文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一定 影响。

人工下降流增氧示范工程的阶段性试验成功,将为缓解我国海洋牧场低氧灾害、改善海洋生态、保障海洋牧场生产安全,丰富现代化海洋牧场人工生境建设方法,提供可能的技术途径。

(文 谢雨辰/图 肖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