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首页  |  学院动态

[浙江日报] 海洋:捕碳“好手”,增收环保两不误

作者:记者 严粒粒 发布日期:2021-02-26 访问次数:334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师生在乐清市西门岛进行红树林、盐沼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调查。

郊区远离城市,绿树成荫。每一次呼吸都像在给肺部进行一次推拿……森林草木是吸碳释氧的一把好手。陆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被称为绿碳。

相比之下,海洋与二氧化碳之间的“缠绵”要低调多了。

“学界比较认可,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嘉平说。

近十年来,他领队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多名专家,联合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海洋研究院团队完成了“中国海岸带蓝碳战略、资源监测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2020年浙江省海洋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成果近期公布,该项目获一等奖。这是浙江省首度设立海洋科技方面的专门奖项和首个一等奖。

“蓝碳概念是2009年由与我们合作的欧洲科学院院士、西澳大学教授Carlos M. Duarte(卡路斯·杜阿尔特)首次提出的。”吴嘉平介绍,当年以杜阿尔特为主编纂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超过一半(约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全球估计年均蓝碳碳汇量几十亿吨。

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是国际学界公认的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有“中国最北”的一片红树林。1957年,由当地渔民从福建引进,至今健康生长。

盐沼植物是海边能够在周期性潮水淹没环境下生长的草,在浙江沿海滩涂上均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在我国海水较清澈的泥土中,例如海南岛海域,生长的“草甸”就是海草床。浙江海域因为海水浑浊、阳光难以穿透等原因,海草床无法“落户”。

相比陆地植被,海洋植物的单位面积固碳能力更强。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单位面积的固碳量,可以是亚马逊原始森林的10倍-20倍。

观察无色无形的二氧化碳,可以从土壤下手。含有机碳的土壤呈黑色。吴嘉平举例,杭州植物园的黑土厚度一般是20厘米-30厘米,红树林或者盐沼地均在200厘米以上。“陆地植物的叶子和果子掉到土表很快腐烂、分解,导致95%以上二氧化碳气体重新返回大气。海洋植物的枯枝落叶则被海水浸没,部分被鱼类吃了,或者掉到海底被埋起来了。”

此外,森林大火会把积累了上百年的林木和土壤碳烧毁,变成二氧化碳返回大气。海洋区域不会着火。蓝碳植物还会“捕获”含碳颗粒物——入海泥沙。浙江沿海平均每年能够被“垫高”滩涂2厘米左右,以“曲线求国”的形式与海平面上升“抗衡”。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实现“碳中和”,蓝碳比绿碳更划算。但是由于近五十年围垦造陆等原因,“蓝碳”面积急速缩减,全球范围内的总量已不到原来一半。

这时候,拥有海带、紫菜、羊栖菜、龙须菜、裙带菜等成员的大家族——海菜(学名:大型海藻)出场了。这是中国目前这么多年来唯一增长的蓝碳。我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养殖的海菜,目前占世界三分之二总养殖量。

在全社会保护海洋植物的呼声中,海菜怎么做到逆势上扬?答案是,经济效益。

“陆地农民平均每亩收入500元左右应该算还可以了,你知道种海菜能赚多少吗?”吴嘉平问道。

一个月前,他去了福建宁德。近二十年来,当地渔民们“见缝插针”养龙须菜,每亩海域平均收入大约1万元。在浙江,靠紫菜、羊栖菜致富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这些年来,根据全国,特别是浙江省的情况,海菜碳汇及其生态环境效益逐渐成为他们团队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成果迅速得到国际众多学者和官员的关注,为世界蓝碳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近几十年来,浙江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如野生大黄鱼,几乎灭绝。海域中氮磷营养物过剩导致赤潮频发。他们的研究成果证明,海菜是强有力的海洋“清道夫”。它们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磷,固定二氧化碳,形成碳水化合物,为我们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同时释放出氧气,显著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在我国,鼓励和拓展海菜养殖是一条康庄大道,经济效益、碳增汇、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效益全部共赢!”吴嘉平说。

(本报记者 严粒粒)

《浙江日报》2021-02-26

原标题: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拿什么“中和”你,二氧化碳?(转载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