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首页  |  学院动态

[舟山日报] 蛟龙探底,万物生长尽不同——对话海洋学院海化所副教授潘依雯

作者:刘浩 高楚清 发布日期:2021-01-07 访问次数:545

2020年12月21日,在完成所有航次任务后,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随海试保障母船“探索二号”返回三亚,历时57天的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试顺利收官。

在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胜利返航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的贺信。贺信中说,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在此次海试过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央视新闻新媒体进行了全程直播报道,其间还连线舟山,并邀请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化学与环境研究所潘依雯副教授走进央视新闻直播间。

为何央视会选中潘依雯副教授作为直播嘉宾?载人潜水器究竟有何奥秘之处?人类探索海底世界,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我们舟山为此能做些什么?

就这些问题,《对话舟山》栏目记者与潘依雯副教授作了一番对话。


人物简介

潘依雯,现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化学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院硕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她的研究方向为海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电化学传感器应用研究。曾乘坐“探索一号”科考船参加西南印度洋科考,并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完成下潜。


大国重器成就下潜梦想


对话舟山你好,潘老师,感谢您接受专访。为何央视此次会选中你作为直播嘉宾,参与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试特别报道?

潘依雯:或许是因为我是女的,哈哈。说实话,主要原因是基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所)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深海所跟央视记者联系也比较紧密。下潜过、搞科研的、又是女的……央视希望的嘉宾元素,估计我都具备。

对话舟山上央视直播的感觉如何?

潘依雯:一开始,确实还是有点紧张,但后面总体感觉还好。

对话舟山我们在电视机前,看到那里也已经是晚上,但场面真是惊心动魄,尤其是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回收上母船的那段镜头。

潘依雯:确实很惊险,当时涌浪也很大,不过,“奋斗者”号最终还是顺利回到了母船。

对话舟山除了这个,你在直播间的一些话与数据,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比如2769米,再比如万物生存并不完全依赖太阳,实际上,深海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与奥秘,每次下潜总会有一些新发现。

潘依雯:的确,我曾参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的一次深潜,下潜海底深度比不了“奋斗者”号,只有2769米。看到这次奋斗者号能突破万米深度,让人很激动,也想起了自己下潜的那一次难忘的经历。

对话舟山“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与之前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潘依雯:当然,“奋斗者”号技术水平更高,性能更好,同时还能进行全海深的下潜作业。之前,我们熟悉的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2012年3月驾驶其单人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成功下潜至地球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但在下潜到万米之后,部件有所损坏。这也充分说明了万米水深对于装备的严苛要求。我们的“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也是经过不断地磨炼,才提高可靠性的。

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劈波斩浪的几十年,我们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性能,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

对话舟山现如今,我们“上天入海”都有了大国重器作为依靠,真好。

潘依雯:大国重器“奋斗者”号成就了科学家下潜最深的梦想。没有去过的地方,都值得科学家去探索。


因为科研,而有了第一次下潜


对话舟山潘老师,你那次下潜具体是在什么地方?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

潘依雯:在西南印度洋,那里的深度虽然比不了马里亚纳海沟,但也是很不容易,因为那片海区在南大洋的西风带里,风浪巨大。我第一次上船,见到之前上船的研究生,看到他明显瘦了不少。一问才知道,他在船上吐了整整一个月。

当时船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很多过路的商船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询问,是不是这艘船出问题了,为何老是停在原地不动。主要是他们认为,这片海域也不适合停航太久,涌浪实在太大。

对话舟山那次下潜是不是你的第一次?不害怕吗?

潘依雯:说实话,一开始是确实有过担心,心理负担总是会有的。但看到潜航员和科学家们的淡定,再加上保障系统也很完备,就不那么紧张了。前几年,8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在南海9天内就完成过3次下潜。

对话舟山下潜需要有什么样的准备吗?下潜舱内大致是什么样的?

潘依雯:准备倒没有花多少时间,我们就在载人球舱内培训了几天,了解二氧化碳置换系统、采集器等装置,因为同行的还有潜航员,会帮助我们潜航。按照以往的惯例,为了保障安全与方位,潜水器里会一般会配置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学家。

载人球舱直径只有2米,空间十分有限,挤着坐下三个人,大家可以想象会有诸多不舒适、不方便的地方。但等下潜到海里,就只有美景,不舒适全忘了。

对话舟山为何要有如此下潜经历?你科研需要?

潘依雯:是的,我当时下潜做的科研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试验多参数传感器在深海原位定量测量的能力,二是需要采集一些样品,研究深海热液与浅海热液中DOC含量(溶解有机碳)的差别以及对生物的影响。


蛟龙探底,方知万物生长尽不同


对话舟山深海热液具体是什么?

潘依雯:大洋深海海底有许多地方存在洋中脊,俗称海底火山。在那儿我们会看到不少黑烟囱,烟筒里冒出来的就是热液。

对话舟山难道类似火山岩的入口?里面喷出的是地热?

潘依雯:按照标准说法,海底热液活动普遍发生在大洋中活动板块边界以及板内火山活动中心,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深处活动的窗口,而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类似烟囱的热液硫化物(一种矿藏) 成因很复杂。

海水从地壳裂隙渗入地下遭遇炽热的熔岩成为热液,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溶入其中后从地下喷出,被携带出来的金属经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再遇冰冷海水凝固沉积,最后不断堆积成烟囱。在烟囱的周围,生活着许多耐高压、不怕剧毒、无需氧气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有助于科研人员研究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存进化方式以及生命起源等问题。

对话舟山也就是如你所说,“万物不一定要靠太阳,深海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与奥秘。”

潘依雯:确实是如此,就好比之前媒体大肆报导的“鲸落”现象。当鲸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最终会沉入海底,生物学家赋予这个过程为鲸落。一座鲸的尸体可以供养一个以分解者生物为主的生态系统长达百年。每个生命个体都会死亡、消失,可鲸鱼,即使在死亡后也能毫不吝啬地馈赠海洋、大自然一个全新的生命系统。

对话舟山蛟龙探底,方知万物生长,的确奥秘无穷。浙大海洋学院近年几年在海底做了一些什么工作?能不能简单介绍一番?

潘依雯:这些年,我们有不少科研创新与成果,比如海洋传感器、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海洋人工上升流、“水下直升机”、深海短距离高速无线光通信、海洋移动水声探测装备等等。浙大海洋学院和深海所还签订院所战略合作协议,瞄准海洋科学与工程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共同参与顶层设计,策划重大项目,开展联合攻关与合作研究,并共同推动深海技术装备试验和应用工作。

对话舟山而我们舟山在这方面能做些什么努力呢?

潘依雯:习近平总书记说,“认识海洋、关心海洋、经略海洋”。目前浙江省要在舟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大力发展海洋事业,舟山市当时引进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是何等的高瞻远瞩!

在我看来,舟山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大平台联动,正确认识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以东海实验室(智慧海洋实验室)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入高顶尖团队和高科技企业,优先发展高端海洋技术装备制造业,优化产业服务配套,做大做好海洋科技创新生态。

(记者 刘浩  通讯员 高楚清)

《舟山日报》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