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首页  |  学院动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 建设海洋学科 厚植人才沃土

作者:鄂歆奕 发布日期:2021-09-10 访问次数:214

涉海院校是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8月8日,深圳市广东海洋大学校友会海洋经济论坛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呼吁,要重视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他指出,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将是重要支撑点。此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海洋教育论坛也提出,海洋专业教育是针对国计民生在海洋领域人才需求、科技需求的最直接反映。

完善海洋教育学科体系,是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目前,涉海高校的海洋学科体系是怎样的?其学科建设如何为人才培养、国家需求和地方发展服务?带着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等涉海院校有关负责人。 

“海洋技术”类专业:推进交叉学科建设

不久前,江苏海洋大学申报的“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获批通过。该专业是在测绘科学、地理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工科专业,培养在自然资源、海洋、灾害应急等领域,从事海洋遥感等方面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设置了“海洋技术”类本科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张海刚教授认为,海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等海洋技术类学科,是海洋世纪与信息时代相碰撞的必然产物,要致力于推进其与时俱进、理工多学科交叉、综合性与前沿性结合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正全力推进“海洋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建设。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学管理部部长马忠俊介绍,该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领域,其中,“应用海洋学”重点关注海洋领域重要科学问题,为海洋环境、海防安全、资源、权益等相关需求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设有物理海洋与观测应用、海洋环境与资源利用、海洋地质与勘探应用3个学科方向。“海洋技术”聚焦海洋信息、海洋装备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设有海洋信息技术、海洋装备技术、海洋人工智能等3个学科方向。“海洋工程”聚焦近海工程与深海工程中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结构物、海洋工程地质等系统及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开展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与新理论研究,设有近海工程、深海工程等2个学科方向。

不久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主办了2021年“全国海洋技术类”专业建设交流会,会上深入研讨了如何建设海洋技术类专业。全国十余所高校的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一致认为,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海洋技术”专业体系,加快海洋技术类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多元协同培养国家急需的海洋技术领域的创新人才。

如何进行海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安民教授提出,要引入多学科知识,注重“智能+海洋”课程体系设计。厦门大学教授童峰指出,要聚焦需求、凝炼特色开展海洋技术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高素质海洋技术拔尖人才。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沈蔚认为,应注重应用型和复合型海洋技术人才培养,注重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江苏海洋大学教授卢霞提出,要探索实践学科专业协同、校企校所协同、教学科研协同、研究竞赛协同和课内课外协同的海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全国海洋本科专业:布点234个,分布于11个类别

“海洋技术”类学科是与海洋领域直接相关的学科之一。根据有关管理办法,我国与海洋领域直接相关的一级学科有“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水产”。截至2019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海洋领域相关本科专业布点234个,分布在11个专业类。

目前,我国大陆建成了6所海洋大学,还有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的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及海洋中心等几十个。

中国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国家战略性大学。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该校深化实施“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显著提升了海洋和水产特色优势学科水平,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拟重点建设海洋科学、水产科学与技术、海洋药物与食品、海洋开发工程与环境保护技术、海洋发展5个学科群。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该校“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教学体系”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其中水产一級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学科被列为“撃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級学科被列为“优勢重点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是北京70余所公立高校中唯一涉及海洋科学的院系。院长吴怀春介绍,该院立足地球科学学科优势,将地球科学与海洋科学有机结合,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层次结构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以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质资源及相关勘探技术为核心的海洋地学教学研究。 

发挥特色,服务国家需求与地方发展

记者了解到,各涉海院校紧抓自身海洋特色,主动服务对接国家需求与地方发展。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主动融入“海洋强国”“陆海统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化与浙江省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重点区域、甬舟高铁等重大项目的战略合作并主动赋能。在校“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一带一路”海洋研究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协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党委书记郑凤霞介绍,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拓展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海底固体矿产、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等基础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多元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向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环境海洋学等分支学科进行辐射。

在服务地方和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创建了舟山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与多县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拓展与当地大中型企业科技合作渠道。启动浙大——舟山海洋科创园建设,重点打造“一核+三板块+七集群”的海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学院将结合长三角及浙江省发展规划,找准产业科技‘痛点’,切实提升科技研发的针对性和实际贡献率。”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科研管理部部长吴嘉平介绍说。

江苏海洋大学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共建自贸区研究院。校党委书记王自力介绍,学校将联合江苏省内外高校、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协同建设,将研究院打造成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服务的新型智库、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智囊团。自贸区研究院将聚焦营商环境、海洋经济、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提出前瞻性、创新性、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为奋力推动自贸片区建设迈入“深水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将海洋知识科普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组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志愿者参与的“蓝色海洋讲师团”,在青海省化隆县开展“西望知海”系列活动,让海洋知识走进大山,让海洋文化走进西部。

(本报记者 鄂歆奕)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