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术进展
浙大海洋学院发布首个浙江省碳中和路径图
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号召下,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科研团队立足浙江,厘清“碳中和”领域的现状和关键路径,为浙江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建议支持和发展方向。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可持续路径:浙江案例和模式研究”(Sustainable approaches to realize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的综述论文,9月22日发表在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主流期刊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上。
浙江省拥有森林、河流、湖泊、红树林、潮滩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海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傅维琦带领由研究生舒玥璇和本科生陈季威、黄怡凡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根据浙江省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各部分碳汇进行计算分析,系统性地概括浙江省的碳排放现状,绘制基于自然生态的固碳能力分布图,分析总结了提高碳汇、减少碳排放的生态和工业路径,并指出现存的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
基于浙江省的碳汇现状及自然环境,研究团队提出了增加碳汇的生态路径。浙江省森林面积广阔,植树造林可继续增加的碳汇有限。与之相比,对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适当管理例如保护性耕作制度等,在单位面积增加碳汇有限,但由于生态系统面积较大,可增加较多碳汇;浙江作为沿海城市,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在近海地区及海洋中都有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在近岸地区,修复红树林、贝藻养殖等手段可有效增加碳汇。而在开阔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增加碳汇的巨大潜力,但由于目前海洋施肥(如加铁)仍存在较大争议,如何通过增加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强海洋碳汇仍是一个难题。
根据研究团队的计算,基于生态路径的碳汇增加相对于浙江省碳排放总量而言较为有限,因此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对碳中和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作用。以煤炭为主的电力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择之一。此外,负排放技术可通过二氧化碳捕获分离、资源化利用以及封存等方式,实现二氧化碳负排放。但与一些处于商业应用阶段的国家相比,我国在整体规模、集成度、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研究团队建议,浙江实现碳中和需要生态路径和产业路径相结合,政府合力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还需要更多的发现和技术突破将“碳中和”从概念变为现实。对我国不同地区而言,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措施要因地制宜,研究团队提出的模式研究方法可以被广泛采用。
(舒威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