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首页  |  学院动态

校企齐聚求是海洋学术沙龙 探讨海底能源输送装备安全与运维关键技术

作者:齐静宇 发布日期:2022-10-15 访问次数:296


海底能源输装备是“海上生命线”,具有巨大的运维需求。舟山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东部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海底能源输送装备建设迅猛、体量巨大。然而,舟山海域地质状况复杂、水文条件恶劣、海况限制颇多,海底能源输送装备的传统运维难度巨大,因此亟待构建巡检、感知、监测、作业一体化的海底能源输送装备智能运维体系。

为此,10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联合东海实验室在舟山人才之家举办求是海洋学术沙龙,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海底能源输送装备安全与运维”问题展开研讨。

海洋学院贺治国教授介绍了覆盖西太-东海-舟山海域-杭州湾的耦合天文潮-风暴潮-海浪-泥沙-海床冲淤等不同时空尺度过程的数值模型研发进展,重点阐述了海底浊流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对海底管缆的影响,提出了海洋动力作用下海底管道灾变机理与安全保障的若干研究构想。

海洋学院陈家旺教授介绍了海底管道精准测绘与位移监测系统研制工作,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浑浊海域海底管道可视化作业,并将变形缺陷测绘精度和沉降监测精度提升到毫米级别。该项工作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与各方就基于干式舱做加法,集成一批新技术、新应用,以实现海底管道一体化修复的构想达成了共识。

机械工程学院杨克己教授介绍了基于人机共融协作的海底管道巡航与应急处置技术研发情况,团队聚焦泛工业系统内异质节点健康监测与维修维护的痛点,设计了海底管道机器人巡航与应急处置装备功能总体方案,研发了管道轴心轨迹机器人自主检测与重建技术、基于ROV的水下构件自动化超声及光学成像检测技术、超声无损力学检测技术等。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振宁所长分享了基于机器人的运维技术及其应用的工作。申昊科技围绕ROV平台总体设计、水下声呐成像、水下图像增强、机械臂力反馈遥操作等水下技术能力开展研发工作,尤其在三维实时成像声纳、水下ROV搭载平台、水底电缆智能综合监测系统等技术取得突破。

国家网管集团东部原油储运集团有限公司曹国民处长介绍了针对杭州湾海底管道与册镇海底管道历年来的状态变化进行的风险评估与危害整治工作的实施情况及遇到的技术难题,强调了海底管道保护立法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郭伟灿总工程师汇报了能源输送管道检验检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情况。团队已研制一套储气井内自动检测系统,拥有长输埋地管道内外检测技术及相关设备,能够开展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监测与预警、架空管道无人机热网智能巡检、水下管道机器人检测、及海洋管道腐蚀与外压垮塌模型研究,部分已实现工程应用。

海洋学院梅德庆教授介绍了海底能源输送装备安全监测和运维的技术挑战及对策思考。他指出,舟山地区海底管缆所处的工程环境恶劣,海底能源输送装备的运维挑战与机遇并存,有望成为国内此类研究的示范区。他建议,面向海底能源输送装备的智能化运维应用需求,依托东海实验室的优势平台,联合浙大海洋、机械、能源等院系,舟山市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合作企业与用户单位,搭建试验中心,研制一系列海底能源输送装备运维的高端装备,制定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试验、检测装置和平台,引领海底能源装备运维行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海实验室主任郑津洋对相关团队的研发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要紧密对接海底能源输送装备安全与运维国家重大急需,针对东海的特点,凝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并针对某些问题,进一步扩大研讨范围;二要深入调研分析国内外相关单位及其研究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们的技术思路和方案;三要在总体研究思路与方案的基础上,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以政-产-学-研-用联合体的形式来共同推进,形成“一揽子”方案,立足舟山、面向全国、辐射全球。

海洋学院党委书记王瑞飞,东海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郭力泉,东海实验室副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何贤强研究员,舟山市科技局外专与合作处副处长范鲁腾等出席了会议,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海洋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梅德庆教授主持。

(齐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