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

首页  |  学院动态

分会场|首设海洋“双碳”技术会场 专家共话海洋“双碳”发展趋势

作者:张航 章强 成天乐 发布日期:2023-05-25 访问次数:313

5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海洋技术大会海洋“双碳”技术分会场报告会举行。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7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聚集一堂,就海洋领域的“双碳”技术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预见未来发展图景,助力我国海洋“双碳”技术的科学健康发展。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建芳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梁生康教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姜羲教授担任会议召集人。梁生康教授、傅维琦研究员、潘依雯副教授、金海燕研究员先后主持报告交流。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何贤强研究员以《海洋碳通量与碳储量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为题进行报告交流。他基于卫星遥感技术,成功量化了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碳储量和通量,构建了海气二氧化碳立体观测与评估系统,其研究成果为了解海洋碳汇的空间模式和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何贤强研究员还强调了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满足全海域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需求。

厦门大学马剑教授应邀作了题为《面向碳中和的海水碳酸盐参数观测技术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马剑教授在报告中强调了碳中和与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无机碳参数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马剑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海洋碳循环、实现碳汇管理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张宇研究员在题为《环境模拟与原位试验技术在深海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的特邀报告中,介绍了利用环境模拟和原位试验技术研究深海高压环境对元素循环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并解决了深海微生物研究的技术难题和数据缺乏的问题,为深海生态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并引发了大家对深海碳循环过程的思考。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张永雨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张沛东教授、浙江大学潘依雯副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金海燕研究员、山东大学的刘纪化教授团队郑力文助理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王誉泽研究员、浙江大学傅维琦研究员分别进行主题报告,交流分享了在菌藻互作驱动的海洋碳汇机制与增汇技术、海草床固碳增汇潜力和融合发展、海洋人工上升流技术及其在碳汇中的应用、北极生物泵研究、海洋碱性矿物增汇研究、微生物诱导碳酸盐矿化的机制、微藻光合作用和细胞工厂的生物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研究生也分别进行了汇报,他们的报告内容涵盖了海洋碳汇的评估以及海洋“双碳”技术发展的最新探究,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海洋“双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文 张航 章强/摄影 成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