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
分会场|首设深海采矿技术会场 共商海底矿物开采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5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海洋技术大会深海采矿分会场报告会举行,吸引了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反响强烈。
分会场由中央民族大学夏建新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朱祖超教授、浙江大学陈家旺教授担任召集人,来自各高校等研究机构的28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从新理论、新方法到工程实施第一线,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在深海采矿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发展潜力,并就深海采矿技术的最新进展、未来方向和挑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中南大学刘少军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深海多金属结核开发的技 术经济视角》的主题报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未来多金属结核的商业采矿所需的开产规模,据此提出了匹配未来商业开采的矿车的尺寸及开采工况,为未来商业开采装备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春生研究员以《深海采矿环境影响实验与检测技术进展》为题,介绍了多金属结核开采中海底沉积物的扰动及羽流扩散可能导致的海底环境问题,以及进行环境评估的急迫性,此外,介绍了海底环境的技术和装备。
中国海洋大学的贾永刚教授在题为《深海矿区沉积物力学性质原位测试研究》的邀请报告中,介绍了课题组研制的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原位测试装置及关键技术创新,该装置已成功应用于水深至近8000米的西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
海南大学沈义俊教授作了题为《深海采矿柔性立管提升系统关键力学问题及技术挑战》的邀请报告,分享了全柔性立管输运系统关键力学问题和失效机理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采用柔性立管在深海矿物提升中应用的优势和技术挑战。
中国海洋大学陈旭光教授在题为《深海采矿岩土力学前沿进展》的邀请报告中,系统性介绍了开采过程中的沉积物软粘土力学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以及沉积物羽流的扩散的抑制途径,为深海采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会议期间,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杜新光研究员,天津大学吴鸿云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莹莹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林哲教授,以及浙江大学林渊副教授分别作了邀请报告,介绍了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的采掘技术、柔性混输管的矿物水力提升技术、沉积物羽流扩散影响评估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单位的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展示。他们的报告聚焦于多金属结核矿物绿色开采的新技术、矿物提升新理论和新方法,展现了深海矿物开采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
(文 林佩雯 林渊/摄影 胡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