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

首页  |  学院动态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肖溪教授入选2023“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

作者:高楚清 发布日期:2023-10-08 访问次数:301

10月8日上午,由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共同开展的2023 “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在宁波象山举行颁奖典礼。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肖溪教授以其在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修复及资源利用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获颁“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

肖溪自2012年学成归国后,即追随浙江大学国际蓝碳联合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吴嘉平教授,率先在我国深入开展“蓝碳”研究。作为浙江大学蓝碳研究团队骨干,她参与了早期在浙江沿岸蓝碳生态系统大范围和长时间序列的监测实验。随着监测工作逐步拓展到全国潮间带,她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入我国万里海岸带,冒严寒、顶酷暑,钻红树林、穿盐沼地、趟海草床,进行了不间断的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工作。

十余年来,肖溪在海岸带蓝碳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滨海植被在吸磷、减氮、固碳、增汇等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效能,发展了海藻氮足迹、磷足迹理论,推进了盐沼、红树林、海藻场等滨海湿地增汇及资源化技术研究进程,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海洋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度Keeling Curve Prize碳捕获利用国际奖(团体奖)、2022年度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有关成果还被Nature期刊长篇综述列为海洋环境修复的重要路径,被欧盟科学顾问委员会咨询报告采纳作为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被美国科学院编入海洋碳移除和封存技术、负排放及封存技术研究纲领报告等。

肖溪积极响应学校战略布局,首批搬迁至舟山,扎根海岛立德树人,同时积极发挥个人蓝碳研究专长,不遗余力地宣传展示我国蓝碳成果,提升我国蓝碳工作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她开设的《海洋地球化学》全英文课程,将课堂搬进滨海湿地,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深受学生喜爱,获得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微课。她利用海洋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坊,带领教师们一起研习教学理念、打磨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技能。参编的科普著作《陆海拉链——滨海湿地》荣获2023年第三届自然资源好书奖,参编的《碳中和技术概论》是全球首本系统介绍碳中和技术的教材。她多次做客中国科协女科学家高峰论坛等活动,大力倡议开发海藻碳汇资源。受邀担任科技部《中国海洋蓝碳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秘书组副组长、滨海湿地组领衔专家,积极为科技部国家海洋碳汇标准建议、中美气候谈判等工作建言献策。登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科普栏目《地理中国》,带着观众感受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蓝色理念”。

十余年科研探索,开拓我国蓝碳增汇路径;十余年教学科研,传播生态文明“蓝色理念”。肖溪用青春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言。“发展海洋碳汇等前沿科技,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典型案例。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只有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远;只有勇于挑战科技最前沿的无人区,才能走得更快”,肖溪说。

2023寻访“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开展,旨在寻访一批对推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推介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应用科研领域的典型事迹案例, 并通过多种传播形式讲述青年科创人才的奋斗故事。经组织推报、专家推荐等环节,确定了“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10名、“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20名。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