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首页  |  学院动态

[舟山日报] 海水“活”起来 增收又增汇 全国首创海洋人工上升流技术昨在嵊泗海试

作者:陈斌娜 张莉莉 发布日期:2023-12-10 访问次数:65

本报讯 昨天下午4时,嵊泗县枸杞乡干斜村养殖海域风平浪静,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黄鑫站在浮在海面的黄色大圆铁桶上。随着他按下按钮,原本静止的海面,泛出白色小气泡,不断向周边扩散。这意味着浙江首个海洋人工上升流装置,在嵊泗海域成功下水。

“看,马上有鱼上来了,这效果蛮好。”站在船上,嵊泗县金盟海水养殖合作社社长金友定一边用手机拍下视频,一边向船上的养殖户感慨:“内圈贻贝‘养不壮’的难题有希望解决了。”

直径3米,“头”顶太阳能光伏板,“肚”里藏着供能装置,一根大拇指粗细的管子伸入海底14米……“别小看这个圆桶装置,它所承载的海洋人工上升流技术属全国首创并被联合国看好。”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潘依雯说,这台上升流装置能自行运作,科研人员可远程监测和操控,根据养殖情况实时调整相关参数,之前在山东试验,在浙江是首次海试。

打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网站,记者查询到,海洋人工上升流技术已被该组织列入海洋增汇方案并向全球倡导。

“海面有小气泡,就说明海水‘活’了。”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樊炜介绍,所谓海洋人工上升流技术,就是在太阳能和波浪能装置互补供能下,通过管道每10分钟向海里注入1立方米的空气,带动约60立方米的水体流动起来,促进海里营养物质流动,给贻贝提供更多的“食物”,尤其是68月份海水氮磷含量可降低10%以上。

枸杞干斜村现有800公顷贻贝养殖海域,因养殖密度大、洋流进不来、营养供不上,近27公顷内圈养殖的贻贝质低价廉。金友定算了一笔账:“同样50串贻贝,如果外圈能卖1万元,内圈只能卖四五千元。”

此次在枸杞的海试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根据测算,有望让周边养殖海域亩产量提升10%以上,产值增加200万元,贻贝养殖碳汇能力有望提升20%以上。

据潘依雯介绍,此前在山东试验,近333公顷海带养殖海域,3年增加产值近8000万元,同时把海洋减碳做到最大化。根据国际通用计算方式,科研团队估测,我国14万公顷海藻海殖区,如果推广实施人工上升流增汇,每年增加的碳汇总量将超过490万吨。

“到时候,阿拉枸杞500多户养殖户不仅卖贻贝赚钞票,卖‘碳’也有钞票赚!”听说碳汇也能交易,金友定惊喜连连。

(记者 陈斌娜 张莉莉)

《舟山日报》2023-12-10